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

2024-04-27 19: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18人

古今异义词分类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的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在文言文中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窄的现象。

【例】1.“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2.“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

三、词义强化

某些词语的今义与在文言文中的意义相比,词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程度加深了。这是词义的强化。

【例】1.“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其今义则表仇恨、怀恨。

2.“诛”原义是责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了。

四、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例】1.“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

2.“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3.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指大病、重病。

五、词义转移

文言文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例】1.“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

六、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方法指导】

辨识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1.区分单、双音节词

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同形,很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因此阅读文言文时,一是注意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交/通”“妻/子”“无/论”“地/方”等;二是注意辨别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不要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

2.认真辨析细微差异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语要注意仔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注意记忆词义转移的词

一般来说,词义转移的词,其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记住它们之间的迥异。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义为映的意思,现则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织物,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