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默记

2024-04-20 06:3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17人

原文

王粲①,汉末人,其强记过人。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②诵乎?”曰:“能。”因使背③而诵之,不失一字。

尝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④之。棋者不信,以帊⑤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

注释

  1. 王粲(càn):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 (àn):同“暗”。

  3. :转过身,背对着。

  4. :同“复”。

  5. (pà):头巾。

译文

王粲是汉末时期的人,他的记忆力很强超过常人。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阅读路边的碑文。同行的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同行的人就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没有背错一个字。

王粲曾经看别人下围棋,棋盘上的棋子被弄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了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盘,让王粲用另一副棋摆棋局。摆好后用两盘棋互相比较核对,棋子的位置一个也没错。王粲的记忆力好能够暗中记住的能力就像这样的强。

文化常识


王粲与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王龚,祖父王畅均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粲从小便被人视为天才,他博闻强记,写文章一气呵成。

十四岁的时候,王粲和父亲一起拜访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但他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也因此名声大振。

这便是成语“倒屣相迎”的出处。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为“建安七子”。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刘勰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与曹丕之间还有一则典故:

驴鸣送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二人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