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高中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高考文科必备资料!

2024-05-12 11:4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91人

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19个高中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高考文科必备资料!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

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19个高中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高考文科必备资料!


例2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的观点是( )

A.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B.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C.分封制和郡县制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D.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强大,分封制的弊端则是地方权力太大

【解析】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A项错误;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是有利于周天子巩固政权的,B项错误;分封制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未强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项错误;根据材料,D项是顾炎武的观点。

【答案】D

3.知识点: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易混点:将专制主义(也常作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区别——专制主义与民主政治相对,它建立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的基础之上,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最高权力集于皇帝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听命于中央政府,一切受制于中央。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君主一人;君主专制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君主专制弱化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之时。

例3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做出的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说明古代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项正确;决策虽然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B项错误;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D项错误。

【答案】A

4.知识点: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

易混点: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概念的区别。

易混点辨析:

19个高中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高考文科必备资料!


例4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机构由一个转变为两个,体现出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不合题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权制衡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错误。

【答案】B

5.知识点:宰相制≠内阁制。

易混点:混淆宰相制与内阁制两个概念。

易混点辨析:明朝以前的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例5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史上的“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仍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仍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A项正确;B、D两项不能说明材料的观点,均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C项错误。

【答案】A

6.知识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认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易错点辨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它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而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车、翻车才是灌溉工具。

例6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被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冶铁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也是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

【答案】C

7.知识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点:不能正确认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点辨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例7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

A.开禁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贩东西二洋”,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外贸易得到发展,A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尚未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发达,没有说其已成为福建经济中心,C项错误;材料只能显示明朝有海外移民,但是不是明朝开始有,不得而知,D项错误。

【答案】A

8.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易错点:错把“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手段的不同理解为本质目的的不同。

易错点辨析:“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例8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

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

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那样崇高

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解析】从董仲舒个人命运的变化,能够看出儒学地位并非想象中崇高,C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矛盾之争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更多地叙述了董仲舒个人地位的变化,与皇权无关联,B项错误;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从材料中看不出,D项错误。

【答案】C

9.知识点: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易混点:将心学与理学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例9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下列与该诗主张的学习及修行方法最相似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发明本心”“致良知”

【解析】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不忘去擦拭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主张渐悟。“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与材料主张相似,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伦理观,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属于理学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发明本心”“致良知”是陆九渊、王阳明的观点,认为学习认知主要靠自己的反省、顿悟,不用到心外去寻求,D项错误。

【答案】A

10.知识点:宋词的时代特征。

易混点:把握不住唐诗、宋词的特点。

易混点辨析: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例10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词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解析】根据“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材料并未体现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统治,A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更加突出了“忘象得意,以意索理”的理学特色,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可知,C项正确;根据“宋词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文人阶层,而非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D项错误。

【答案】C

二、近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以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或者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易错点辨析:“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例11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作了非常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能是指( )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