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步骤帮你快速搞定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为孩子收藏打印!

2024-05-08 18:5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94人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它重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类题型。

究其原因,除了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审题和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主要有以下特征:

1. 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

2. 命题是由情境、立意和设问三要素决定的。设问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情境是立意的载体;立意是灵魂,通过提供新的材料将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在新的“主题”下实现了重组,在同一主题下找到契合点,体现考试的目的。

3. 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充分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4. 分值高,但答案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5. 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解答材料题关键在于把握会读、会找、会答三个步骤。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步骤之一:会读

“读”即阅读材料,下面这些方法能极大提升阅读效率和有效性:

1. 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

①读设问时要注意角度、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分值等。

②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类型、层次、中心观点(主题)、材料间的关系等。关键之处要随手作下记号。

2. 重视两头。

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 看出处。

材料的出处常被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4. 划分层次。

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分出相应的层次。

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请回答:对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思路分析:(1)先读设问。本题共三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对材料真实情况进行判断,要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史实。第二小问要回归教材,进行知识定位。第三小问是在第二小问基础上进行评价。(2)读两头。开头是“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结尾是“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粮食出来。”粮食生产真的想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吗?显然是不可能的。(3)看出处。时间是1958年,联系所学,农村当时正掀起“大跃进运动”,进一步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是不真实的。

答案:不真实。(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分)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步骤之二:会找

“找”即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设问中常见的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解题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1.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但不管多新,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非常紧密,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2. “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例: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请回答: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答案:首创私学,培养了众多弟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三大步骤之三:会答

“答”即答题,重点把握以下步骤:

第一、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立意。

纵然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足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思路分析:这三则材料就紧扣一个中心,或提示一个主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按问作答。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思路分析:本题分三小问,问题指向有三个:引发的运动、引发者和运动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答案信息,只能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引发的运动是宗教改革;引发者是马丁·路德;影响是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关注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

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那么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出题是为了解答的,再难的题总有突破口,关键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三大步骤帮你快速搞定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为孩子收藏打印!


请回答:

(1)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思路分析:第(2)问的第二小问其实就是第(1)问的深化。如果准确回答出第(1)问的观点是工商皆本,那么,第(2)问的认识就很容易回答了,即: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而商业的发展又推动农业进步,两者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和商业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纽成部分。如果第(1)问的观点也搞不清,第(2)问则无从下笔了。

第四、依分定值。

一般说高考材料题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基本上是1分一个要点,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请回答: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2分)

本题有两小问,分值2分,明显各是1分。但有的同学在答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时,往往不注意分值,把普罗泰格拉的观点统统写上去,结果浪费了笔墨和时间。其实,看清分值后,仅有1分,只要回答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可以了。

第五、规范作答。

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答题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②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要写成长篇大论。

③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材料仅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依托,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没有或没有现成的文字表述。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飒点进行辨析。

④注意材料内容的开放性。

材料体现的观点可以是对教材观点的补充,或者与教材观点相反。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准确提炼概括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有独立思维的能力要求,切忌抛开材料,照搬教材观点,思维固定化。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