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推荐的读书方法,告别盲目阅读

2024-04-29 16:5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58人

读书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里只想着重介绍读书的方法。

每个人往往都是先读书,再反思读书的方法。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首先要做的是尝试。人总有一段时间拼命的乱读书,杂乱没有章法。当沉下心时,就会思考读过的成百上千本书,究竟有多大价值?

或许有的人会失望,认为读书又费马达又费电,收获微乎其微,变成了近视不说,还耗费了精神和青春,于是陷入一种迷茫和虚无的心境。甚至武断的下结论:读书毫无用处。

只要仔细一想,这种读书无用的想法,多么可笑,不攻自破。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的人成为科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或思想家。难道他们读的是别的书?时间上他们一天有二十五个小时?其实结论是,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和深造。

我们不妨听听精神导师鲁迅推荐的读书方法。或许对大家读书有所启示,从此告别盲目的阅读。虽然,不见得是什么新颖的观点,但是大道至简,大道至常,普通的方法做到极致,就是最深刻的道理。
读书做下划线

为了集中精神,更好区分书本中的重点与非重点,下划线很有功效。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做下划线,思想值得钦佩的地方可以做下划线。不认识的生僻词和新颖句子也可以做下划线。鲁迅甚至建议用不同的颜色来做下划线。这个方法很好,可以让人专注有效的读书,区分重点和难点,下次再读的时候,就会迅速的发现,原来曾经对文字的重点,是这样理解的。

在下划线方面,我所知做的最好的是毛主席,毛主席读书爱划线,也爱圈点旁批。他读过的书,到处可见下划线,哪怕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也照样做下划线,还写了大量的注解,留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做下划线,有一个好处是释放多余的精力,让读书不再毛躁和走神。总之,多用下划线,养成迅速判断重点难点,手到心到的好习惯,读起书来会更加流畅和高效。
读书常做摘录

鲁迅说的这种方法很多人都在用。不仅普通人爱摘录,而且像钱钟书那样记忆力强大,知识渊博的人,也喜欢摘录,这个方法的好处很明显。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有几麻袋,下足了功夫和气力,普通人为什么不努力效仿呢?遇到格外喜欢的干货及时摘录下来,然后再定期的复习和消化,真是事半功倍。

李敖的摘录方法更奇特,他看到有用的文章,就直接从书本或报纸上剪裁下来,分门别类的储藏起来。他之所以文思泉涌,知识量惊人,其实与他这个功夫有很大关系。他自称是唯一人脑战胜电脑的作家。虽然有些吹牛,但方法还是很可取的。当然鲁迅也引用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做摘要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就像电子阅读,收藏的文字,其实很少有人会在收藏后去阅读它,只是满足将来会去看的心理安慰。所以摘录文字,要真的去咀嚼和回看,不要流于形式。
更重要的是再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不断的重读,再深奥的书也会变得主旨分明。很多善于读书的人说,不管看不看的懂,只要努力去看,看懂为止,就会有所突破。可以说,重读是一种有助于消化和理解的方法。那些越是需要我们不断重读的书,才越是有价值、有营养、有难度的好书。只有重读才能避免浮光掠影的读书。第一遍泛读所没有体会的东西,通过精读,感悟更深。以前想不通的问题豁然开朗,像发现新大陆。

我想鲁迅之所以深刻,可能就与他所推荐的这个方法有关。如果鲁迅只满足于知道某事,而不深刻的掌握某事,他也不可能写出入木三分的好文章。现在的社会有许多知道分子,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看书。《资治通鉴》他们看了几遍?毛主席看了二十七遍。《红楼梦》看了多少遍?俞平伯读了七十遍。还有钱穆把《儒林外史》整整看了不下一百遍。现在的读书人在重读的功夫上,比起前辈,真的差的太远太远了。
建立秩序和体系

尽管我们喜欢乱读和散读,只要我们有自己的秩序和体系,散漫知识就可以自动编入系统,自动归属于有秩序的体系之中。广泛涉猎不是错,阅读起来随心所欲也无可厚非。只要培养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整理,就能吸纳各种零散的知识。建立秩序和体系的方法有很多,我个人最喜欢的方法是写文章。不断的在一个领域做研究式的读书,然后做梳理式的写作。集中火力突破某个领域。有余力时,再去研究别的领域。有主打的方向,又有渊博的涉猎。这样读书才真正有效果。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