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惩戒”回归教育的本义

2024-05-20 01:4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46人

学生犯小错,老师罚站一分钟是“惩戒”,有效果;罚站十分钟,就很可能变成“体罚”,学生就可能逆反;如果赶出教室,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学生“破罐子破摔”,失去教育作用。

2019年1月中旬,邯郸市永年区一名年轻女老师因按“班规”对迟到学生采取理发推头的错误处罚方式被校方辞退,令人意外的是,后来该班六十余名家长欲联名请求学校给老师一次机会,认为平时她确实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近年来,因为“惩戒学生”引起的师生矛盾,乃至家校纠纷,甚至伤害老师的悲剧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事件造成了“老师不敢管,家长管不了”的尴尬局面,成为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呼吁应该把“教育惩戒权”还给老师。其实,老师惩戒学生自古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来没有任何部门任何人说过老师不得惩戒学生,只是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和个别老师的“惩戒不当”加上一些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了本不该有的不良的后果。比如,对“校闹”打击不力,对老师权益维护不够,惩戒变成了“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等。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党和政府下大力气综合治理,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努力让教育惩戒回归教育的本义,把教育惩戒做得更规范,更科学。

首先,要非常清楚“惩戒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而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更不是“体罚”学生。

“惩戒学生”是教育和老师天然的责任和权利,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明确禁止的。“惩戒”指向的是学生所犯的错事,体罚指向的是学生这个人。“惩戒”的目的不在“惩”,而在于“戒”,是为了让学生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师要从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错误和对学生的惩戒。

其次,惩戒学生之前要弄清楚学生到底该不该受到“惩戒”,不能“冤枉学生”。

当学生犯错时,要先及时制止错误行为减少“损失”,但惩戒可以“放一放”弄清楚再说。老师不能主观臆断,要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要倾听学生的意见,要还原事情的真相再做决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了,应该受到必要的惩罚,让“惩戒”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个别老师在弄清楚事实之前就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听信一面之词就惩罚学生,往往会让学生不服气,埋下不满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冲突、对抗。很多师生矛盾是因为对惩戒有分歧,或者惩罚不当造成的。

第三,要根据学生“错误情况”和学生年龄、心理、个性、身体状况等综合情况决定“惩戒”学生的方式、方法和惩罚程度。

要有惩戒的原则、标准、方法、尺度和流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公正,不可以随心所欲,不能根据老师个人的喜好和心情任意而为。比如,新加坡有明确的规定,老师惩罚学生要有人见证,要给家长出具惩戒学生报告书,全部过程都有具体的要求。我们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纪,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提前知道。既要有标准地实施惩戒,又要“因材施教”。同一个错误要能提供几种惩戒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对一些身体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惩戒方法,不能因为惩戒出现身体和心理问题。最好实施“绿色惩戒”,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感情,确保学生身体和心灵都不受伤害,让学生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第四,惩戒要遵循科学的惩戒原则,让惩戒有教育性,杜绝反教育的“惩戒”发生。

教师对惩戒要“心存敬畏”,要时刻记住陶行知说过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惩戒要以爱和责任为前提,要守住底线,还要与激励学生改正错误相结合。老师不能因为控制不好情绪让“惩戒”变了味,走了形。老师要怀着爱心去惩戒学生,手中有戒尺,眼里有光芒,心里有尺度。比如,学生犯小错,老师罚站一分钟是“惩戒”,有效果;罚站十分钟,就很可能变成“体罚”,学生就可能逆反;如果赶出教室,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学生“破罐子破摔”,失去教育作用。切忌惩罚过分,伤害了学生。

第五,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惩罚“错了”,或者“处罚”过头了,要有给学生道歉的风度和胸怀,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和对学生的伤害。

第六,惩戒之后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改错”情况,让“惩戒”更有力量。要留意学生是不是真的改好了。如果学生不服气,或者有心结,或者有负面情绪,要考虑采取更好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认识到他该受到惩罚。如果学生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告诉学生犯错不可怕,是儿童少年的正常情况,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一定要让惩戒起到正面教育作用,不能让惩戒留下“后遗症”。

除了“惩戒”,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

没有惩戒是不完整的教育,光靠惩戒是没有情感没有温度的教育。我们还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用良好的氛围去感染学生。要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健康的“班风”“校风”,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知荣辱,明是非,更好地“自律”。现在,因为考试、升学、分数、社会偏见和社会焦虑,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老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疏导学生的心理,打开学生的心结,让学生有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总之,“教育惩戒”是为了让学生茁壮成长,要让学生少犯错或者尽量不犯错。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