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众话”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24-03-29 07:4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427人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讲大众话,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的经典概括。马克思主义是服务大众的,必须要为大众理解掌握。艾思奇所著《大众哲学》之所以成为精品力作,关键就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飞入”成千上万青年的头脑中,启发和激励他们奔向革命,指导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传承好《大众哲学》的精神,用大众话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更好地用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始终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让大众愿意听。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必然要求以大众诉求为价值取向,以大众生活为认识对象,以大众智慧为思想养料。要深入群众生活,真实表达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特别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予以阐释,解开人民群众思想“疙瘩”。

既要让大众愿意听,也要让大众听得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是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其拒斥大众化的理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使抽象化的概念、判断和命题转化为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知识,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会用具象化、口语化、故事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换成“常识道理”,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大众听得进、记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有两种力量,即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对我们党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的集中概括。我们要积极开展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注意表达中的情感交流,科学划分受众,认真研究其接受规律与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体的思想困惑和思维盲区,将要表达的内容和道理融入真情实感之中,以便于大众理解、接受并形成良性认知互动,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到马克思主义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论可亲可近。

畅通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的渠道。在信息与人的关系更加多元的大背景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尤其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把网络传播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把网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发声,主动问需、问计于网民,既充分吸收人民群众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又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关注、解答群众思想困惑,让互联网成为帮民困、解民忧、聚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平台。(学习时报评论员 毛强)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