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3、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人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刻画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1、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记事的基本要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如果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2、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亮日记:呈现问题,学策略
这是某位同学的日记:
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这件事小而有趣,一方面体现雯雯胆小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同学的关心。值得一写。人物、过程有所交代,但时间、地点交代不明,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这位同学改改日记,在改的过程中“学会记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好呢?我们先来学习一则材料。
自读课本第32页《学会记事》短文,圈画重点词句。
记事的要求有“抓住要素,写清楚”“添加细节,写具体”“融入情感,写真切”等。
探究记事的方法
1、抓住要素,写清楚
(1)回顾《秋天的怀念》,分析课文四个片段中时间、地点要素是什么,原文是如何表述的?
作者在交代这些要素尤其是时间、地点要素时,有的是直接交代,有的是间接交代。间接交代可以通过环境以及特定事物、情节等来暗示,如“天上北归的雁阵” 应该是在春天,“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北海的菊花”等可见是秋天,“四周的墙壁”可见作者在屋内,“背着我去看她”可见不在家里,可能是在医院。
(2)阅读《散步》,完成事情过程的梳理。
《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重点写了选择路线的经过。因为这最能体现一家人之间的关系,能表现“我”和妻子的责任担当
(3)实践演练。
修改《日记一则》,要求:
A直接或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梳理出整件事的发展脉络,突出有价值的过程。
交流
2、添加细节,写具体
赏佳段有何感受? 为了突出“我”脾气暴怒无常,以“突然”“砸”“猛地” “摔” “狠命地捶打” 等动作细节来表现,为了体现母亲蕴含着理解、担忧、焦急的复杂感情,以“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等动作以及“眼边儿红红的”神态细节来表现。
实践演练。修改《日记一则》,要求:确定值得详写的若干环节,以两三个细节来着重描写。
交流
融入情感,写真切
探究《秋天的怀念》相关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和对母亲的挚爱与怀念。文章正因为这真实真挚的情感而感人。
思考《散步》相关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些心理感受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对生命的庆幸、热爱以及中年人强烈的使命感。文章正因为有这些表述而有了思想的深度。
(3)实践演练,三改《日记一则》,要求:揣摩情景和作者心境的变化,在相关内容处穿插作者的感觉、感受或感想。
(4)交流
三、总结方法,布置练习
1、记事”三原则,“抓住要素,写清楚”,“添加细节,写具体”,“融入情感,写真切”。
2、下边这件事写得既简单又干巴,不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请你帮忙“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思路点拨:
练习
展示(3人)
课堂小结
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愿同学们善于发现,学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写作,在作文的园地里勤于耕耘,播洒真情的种子,收获累累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