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课文全解+课后探究

2025-08-17 07:5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5人

创作背景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经典散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收录于其散文集《散步》中。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平凡场景,却蕴含着深厚的亲情与生命哲思,成为中国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期的情感回归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社会节奏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也让人们逐渐感受到快节奏生活对家庭关系的冲击。莫怀戚在这一背景下创作《散步》,有意将目光投向家庭内部的温情互动,通过祖孙三代散步的日常片段,呼唤人们对亲情、伦理与生命本真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慢下来”感受家庭温暖的精神需求。

2. 个人经历:对家庭与生命的深刻体悟

莫怀戚曾在采访中提到,《散步》的灵感源于自己与家人的真实生活体验。他认为,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最朴素的情感与伦理思考——比如文中“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既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孝顺,也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这种双向的理解与包容,正是他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感悟。

此外,莫怀戚创作时正值中年,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对“责任”与“传承”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文中“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的细节,恰是这种人生角色的隐喻:中年一代既是家庭的支撑,也是连接祖辈与晚辈的纽带,承载着生命延续的意义。

3. 创作意图:以小见大的叙事追求

莫怀戚曾表示,他希望通过“小题材”展现“大主题”。《散步》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一家人的散步场景为切入点,探讨了亲情、伦理、生命等永恒话题。他认为,散文的价值在于“从平凡中提炼不凡”,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捕捉,让读者在共鸣中体会人性的温暖与生活的本质。这种创作理念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一致——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中见深情。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课文解析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回环句,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

母亲转变态度,同意外出散步。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骨肉亲情,相映成趣。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关爱之情。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在家里”可不一定哦)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分歧”大词小用,体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家庭责任担当。同是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是高大的,在两代亲子关系中,“我”的决定至关重要。

“领袖人物”“严重关头”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体现了“我”感到责任重大。疼爱孩子是动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体现了人性之美。“我”的选择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子形象呼之欲出。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之美。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孙儿见爸爸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代代相传。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最后一句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和妻子的生活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第二部分:叙述一家人散步的情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合家欢乐”图。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概括总结

《散步》是一篇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全文围绕祖孙三代一家四口的一次散步展开,通过平凡场景传递出深厚的亲情与生命哲思

问题探究

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对于课文的主旨,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1. 展现家庭亲情:通过祖孙三代散步的互动,体现尊老爱幼、彼此体谅的浓浓亲情。

  2. 凸显中年责任:以“我”在家庭中的选择与担当,诠释中年一代作为家庭纽带的责任感。

  3. 隐喻生命传承:用一家三代的同行,象征生命的延续与代际间的承接。

  4. 赞美平凡幸福:于日常散步的小事中,传递对平淡生活中温情与和谐的珍视。

以上各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或反驳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旨,细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同时引导他们初步体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这一理念。

2.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散步》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让平凡琐事生出厚重感。将“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称作“责任重大”,把背起母亲与儿子的举动喻为“整个世界”,看似夸张,实则以小见大。这让家庭日常升华为对亲情伦理、生命传承的思考,既强化了情感浓度,凸显中年人的担当,又让读者在细微处体会到家庭温情的重量,于平淡中见深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与哲思性。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句话中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互换。 因为“早已”体现母亲因年老体弱,长期以来对成年儿子的依赖与信任,是岁月沉淀出的习惯;“还”则表明儿子尚幼,对父亲的听从是孩童阶段的暂时状态,两词精准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相处模式。 而“强壮”侧重母亲眼中儿子的体魄与能力,暗含她对儿子的依靠;“高大”是儿子视角中父亲的形象,带有孩童的崇拜感。互换后会模糊人物关系的层次感,无法体现亲情中因年龄差异形成的特定情感联结。

写作特色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以质朴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与哲思,其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小见大,平凡中显深意

文章选取“散步”这一极其日常的家庭场景作为核心事件,没有激烈的冲突或宏大的叙事,却通过“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微小选择、“背母亲与背儿子”的细节动作,折射出丰富的内涵:

家庭中“尊老爱幼”的伦理温情;

中年一代作为家庭“纽带”的责任与担当;

生命从衰老到新生的轮回与传承。

这种“小题材承载大主题”的写法,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产生强烈共鸣,体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2. 细节传神,于细微处见真情

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细腻入微,却蕴含饱满情感: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简单几句交代了母亲的状态,也为后文“我”的体贴与母亲的体谅埋下伏笔;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孩童的天真话语无意中点出“家庭代际传承”的主题;

结尾“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两个“蹲下来”“背起”的动作,将家庭的重量与生命的意义具象化,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3. 语言质朴,平淡中含深情

全文语言口语化、生活化,没有华丽的辞藻或刻意的修辞,却如清泉般自然流淌:

对话简洁真实,如“我”说“我们在这儿停一下,你就站在台阶上看海”,母亲回应“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像日常家庭对话般自然,却藏着彼此的体谅;

4. 结构精巧,线索清晰且意味深长

文章以“散步”为明线,贯穿“提议散步—途中分歧—化解分歧—稳步前行”的完整情节,脉络清晰;

暗线则是“生命传承”与“家庭责任”,通过“我”与母亲(长辈)、儿子(晚辈)的关系,以及“背母亲”“背儿子”的呼应,将两代人的责任与生命的延续巧妙串联;

结尾“整个世界”的升华,让全文从具体场景跃升到对生命与家庭的哲学思考,余味悠长。

5. 情感真挚,传递普世共鸣

文中的情感不刻意煽情,却充满真实的温度:既有“我”对母亲的孝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也有夫妻间的默契、长辈与晚辈的理解,这些情感超越了个体经验,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家庭体验——对亲情的珍视、对责任的担当、对生命的敬畏;这种“不说教而道理自明,不抒情而情感自现”的表达,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文章取题《散步》,因“散步”是全文的核心事件与线索。这一日常行为串联起祖孙三代的互动,所有情感与哲思都依托散步中的分歧、体谅、搀扶展开,以平凡场景承载家庭温情与生命传承的深意,朴素却精准。 若另拟题目,可叫《背起整个世界》。结尾“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点睛之笔,“背起”的动作浓缩了中年人的责任,“整个世界”升华了家庭的重量与生命的意义,比“散步”更直击主题内核,凸显文章对责任与传承的思考。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平凡的散步场景升华为对生命与责任的深刻哲思。"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既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对晚辈的呵护,也暗含中年一代承载家庭重量时的审慎与担当。 "我背上的"是衰老的母亲,代表着生命的过往与传承的根基;"她背上的"是年幼的儿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未来的希望。两者"加起来"便是家庭的全部,而"整个世界"的隐喻,将个体家庭的责任拓展到人类共通的生命链条——中年一代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肩负着传承亲情、延续生命的永恒使命。这一句以小见大,让平凡的举动承载起对家庭、生命与责任的深沉敬畏。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两处: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散步的时节与环境,以“新绿”“嫩芽”“冬水冒泡”等意象,勾勒出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一家人散步时轻松愉悦的氛围。

(2)景物的“生机”与家庭中祖孙三代的生命状态相呼应,“新绿”象征新生(儿子),“冬水复苏”暗喻衰老的母亲仍有生命力,暗含生命传承的深意。

(3)后一处景物描写呼应儿子对小路的向往,推动情节发展,也以明快画面反衬后文“难走的地方”,凸显家人互助的温情。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课文中的对称语句还有: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五 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描述或概括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并无固定答案。既可以从文章表达的情感特质来说,也可以从叙述语调来说。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阅读链接

尊老爱幼的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释义:要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看看自己对子女的付出就知道了;要想让子女孝顺自己,就必须首先孝顺自己的父母

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释义: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大的孝顺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其次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下等的是仅仅只赡养他们。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释义: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释义: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6、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黄遵宪

释义:要出门的时候牵着你,把你送到门口,倚着门口望着盼着你早日回来,多用于形容老人的,表达的是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7、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释义:背负着泰山来超越北海,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不是我们不去做的事情,为老人折下一枝树枝,是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我们做不到这件事情!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