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亡后不仕,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文风清峻孤高。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亡后。张岱以遗民身份追忆前朝旧事,借雪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孤独情怀。
二、 文言字词积累
(一)重点实词
是日 更定 矣 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余 挐 一小舟 挐:撑(船)
拥 毳衣 炉火 毳衣:用鸟兽的细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 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 更:还
(二)一词多义
一 上下一白(全,都)
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
余一小舟(数量词,一艘)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三)古今异义
余 住西湖 余 古义:我 今义:剩下的、多余的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白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是 日更定矣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衬 “ 余 ” 之喜)。
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以舟子之语收束,突出作者的超然脱俗)。
四、高频考点问题
1. 文中 “ 痴 ” 字有何含义?
答: 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雪景; ② 痴迷于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③ 暗含对故国的眷恋。
2. 白描手法在文中如何体现?
答:用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等极简笔墨勾勒雪景,不事雕琢却意境深远。
3. 作者为何强调 “ 金陵人 ” 这一身份?
答:金陵是明朝旧都,暗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与 “ 客此 ” 形成漂泊感。
五、内容与主旨
内容梳理 :
• 第一段: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及天气(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 第二段:描写雪后西湖的奇景(雾凇沆砀,长堤、湖心亭、舟影)。
• 第三段:湖心亭偶遇知音,饮酒道别,引发舟子之叹。
主旨概括 :通过描写雪后西湖的幽静雪景和偶遇知音的经历,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人生渺茫的孤独感。
六、艺术特色
1. 白描手法 :以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等数量词,勾勒出天地苍茫、人如芥子的意境。
2. 对比衬托 :大雪后 “ 人鸟声俱绝 ” 的寂静与偶遇知音的惊喜对比,强化孤独感。
3. 简练语言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含蓄深沉。
4. 象征意味 : “ 独往湖心亭 ” 象征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金陵人 ” 象征对明朝的精神寄托。
七、对比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节选自张岱《龙山雪》,有删改)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大雪 三日 / 大雪 深三尺许
B. 湖中人鸟 声 俱绝 / 声 为寒威所慑
C. 余 拏一小舟 / 余 勉强举大觥敌寒
D. 及 下船 / 三鼓 归寝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的 “ 痴 ” 与【乙】文的 “ 乐 ” 内涵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两文均写雪景,但写景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解析 :
• A 项: “ 大雪三日 ” 中 “ 大雪 ” 是 “ 下大雪 ” (动词短语); “ 大雪深三尺许 ” 中 “ 大雪 ” 是 “ 厚厚的雪 ” (名词短语),含义不同;
• B 项: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中 “ 声 ” 是 “ 声音 ” (泛指); “ 声为寒威所慑 ” 中 “ 声 ” 是 “ 歌声、箫声 ” (特指),含义不同;
• C 项: “ 余拏一小舟 ” 与 “ 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 中 “ 余 ” 均为 “ 我 ” (第一人称代词),含义相同;
• D 项: “ 及下船 ” 中 “ 及 ” 是 “ 等到 ” (表时间); “ 三鼓归寝 ” 中 “ 三鼓 ” 是 “ 三更 ” (表时间,约夜间十一点),词性不同,含义不同。
2. 翻译 :( 1 ) 翻译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从上到下全是白色。 解析 :关键得分点 ——“ 雾凇 ” (冰花)、 “ 沆砀 ” (白汽弥漫)、 “ 上下一白 ” (全白);补充主语 “ 湖上 ” ,保留 “ 三个 ‘ 与 ’” 的并列关系,体现雪景的壮阔。
( 2 ) 翻译 :所有山峰都覆盖着雪,明亮的月光迫近(雪地),月光无法(在雪地上)发光,雪都显得苍白呆板。 解析 :关键得分点 ——“ 载 ” (覆盖)、 “ 薄 ” (迫近)、 “ 光 ” (发光,名词作动词)、 “ 呆白 ” (苍白呆板); “ 月不能光 ” 需解释为 “ 月光被雪反射,无法正常发光 ” ,符合雪地反光的物理现象,避免直译为 “ 月亮不能发光 ” 。
3. 答案与解析 :
• 【甲】文的 “ 痴 ” :是国破家亡后遗民的情感寄托,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的 “ 痴 ” ,既含对雪景的痴迷,更藏对故国的怀念(如偶遇金陵人却无言深谈), “ 痴 ” 是 “ 哀 ” 的伪装,情感基调悲凉含蓄;
• 【乙】文的 “ 乐 ” :是明亡前世家子弟的风雅之乐, “ 登龙山 ”“ 举觥敌寒 ”“ 马小卿唱曲 ”“ 旋滚而下 ” 等情节,体现文人宴游的闲适, “ 乐 ” 是纯粹的山水之乐、友朋之乐,情感基调轻松愉悦;二者差异源于创作背景 —— 【甲】文写于明亡后,【乙】文写于明亡前,体现张岱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从 “ 乐 ” 到 “ 痴 ” )。
4. 答案与解析 :
• 【甲】文: 定点观察 (以湖心亭为观察点)。作者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视角固定在湖心亭,先看 “ 天地一白 ” 的远景,再看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 的近景,写景层次为 “ 远 — 近 ” ,聚焦 “ 人在亭中看雪 ” 的场景,突出 “ 独 ” 的孤寂;
【乙】文: 移动观察 (以 “ 登龙山 — 坐山门 — 归寝 ” 为移动路线)。作者从 “ 登龙山 ” 到 “ 坐城隍庙山门 ” ,再到 “ 拖冰凌而归 ” ,视角随行动变化,先看 “ 万山载雪 ” 的全景,再听 “ 唱曲、吹箫 ” 的声音,写景层次为 “ 上 — 下 ”“ 动 — 静 ” ,聚焦 “ 众人雪中宴游 ” 的场景,突出 “ 乐 ” 的闲适。二者视角差异,本质是情感差异的体现(孤寂 vs 闲适)。
八、中考题训练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自序》,有删改)
【问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不能举火
2. 用 “/” 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故 旧 见 之 如 毒 药 猛 兽 愕 窒 不 敢 与 接
3. 翻译句子: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的 “ 痴 ” 与乙文的 “ 国破家亡 ” 经历有何内在联系?结合选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5•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断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勉力)
• 不能举火(生火、点火,此处指 “ 生火做饭 ” )
解析 : “ 绝 ” 需结合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的语境(大雪后寂静),译为 “ 消失 ” ; “ 强 ” 需区分 “ 勉强 ” 与 “ 尽力 ” ,结合 “ 拉余同饮 ” 的场景,译为 “ 尽力 ” 更准确; “ 举火 ” 是古代生活常识, “ 举 ” 为 “ 点燃 ” , “ 举火 ” 即 “ 生火做饭 ” ,体现张岱 “ 瓶粟屡罄 ” 的贫困。
6. 答案 :故旧见之 / 如毒药猛兽 / 愕窒不敢与接
解析 :根据语法结构停顿 ——“ 故旧见之 ” (主语 + 谓语 + 宾语,主谓结构完整),需单独停顿; “ 如毒药猛兽 ” (状语,修饰 “ 见之 ” 的反应),需与后文 “ 愕窒不敢与接 ” (谓语部分)分隔,符合 “ 主谓之间、状语与谓语之间停顿 ” 的规则。
7. 翻译 :( 1 ) 翻译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解析 :关键得分点 ——“ 大雪 ” (下大雪,动词)、 “ 俱 ” (都)、 “ 绝 ” (消失);补充 “ 行人 ” ,使 “ 人 ” 的含义更具体,避免译为 “ 人的声音 ” (模糊); “ 鸟声 ” 直接保留,体现雪景的寂静。
( 2 ) 翻译 :(在)饥饿之外,(我)还喜欢挥毫写作。 解析 :关键得分点 ——“ 之余 ” (之外、之外的时间)、 “ 弄笔墨 ” (挥毫写作,文人雅称);补充主语 “ 我 ” , “ 弄笔墨 ” 需译为 “ 写作 ” ,而非字面义 “ 玩弄笔墨 ” ,体现张岱在困境中对文学的坚守。
8. 答案与解析 :甲文的 “ 痴 ” 是乙文 “ 国破家亡 ” 经历的情感投射,二者为 “ 果 ” 与 “ 因 ” 的关系:
• 乙文 “ 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 ” ,写出张岱明亡后的绝境 —— 既无家可归,又被旧友疏远,甚至 “ 每欲引决 ” (想自杀),唯有 “ 《石匮书》未成 ” 支撑其活下去;
• 甲文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的 “ 痴 ” ,正是对乙文 “ 绝境 ” 的逃避:大雪后的西湖 “ 人鸟声俱绝 ” ,是与 “ 国破家亡 ” 现实的隔绝, “ 拥毳衣炉火 ” 赏雪,是在寒冷中寻求精神慰藉;偶遇 “ 金陵人客此 ” (明朝旧都同乡),却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未深谈过往,实则是 “ 国破家亡 ” 的伤痛不敢触碰, “ 痴 ” 的背后是无法言说的悲凉;综上,甲文的 “ 痴 ” 并非单纯的 “ 赏雪痴迷 ” ,而是乙文 “ 国破家亡 ” 后,张岱作为遗民 “ 以痴避痛 ” 的生存方式,是其内心伤痛的含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