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 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是 “花间派” 词的鼻祖,诗与李商隐并称 “温李”。其诗歌多写旅愁、闺怨,风格秾丽含蓄,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温庭筠早年离开长安赴襄阳贬所途中,在商山(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为古代入陕要道)早行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早行的所见所感,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重点注释
动征铎(duó):征铎指远行时挂在马车上的铃铛,“动征铎” 意为出发时铃铛作响,暗示行程开始。
槲(hú)叶:一种落叶乔木,叶子较大,冬季虽枯而不落。
枳(zhǐ)花:枳树的花,白色,春天开放。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站是古代供官吏途中休息、换马的场所)。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是诗人曾居住过的地方,这里代指故乡。
凫(fú)雁:野鸭和大雁。
回塘:曲折的池塘。
(三)主旨与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清晨在商山赶路时的所见所闻(如鸡鸣、残月、板桥霜、落叶、枳花等),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早行氛围,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更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尾联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梦境中故乡的宁静美好,反衬出羁旅的孤独与愁绪,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四)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画面感强
颔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是千古名句,全句不用动词和虚词,仅以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堆砌,却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早行图景:茅店里雄鸡报晓,天边还挂着残月,板桥上已留下行人的足迹,覆盖着清冷的寒霜。意象叠加,简练而传神,尽显早行的凄寒与匆忙。
情景交融,以景衬情
诗中景物(如 “槲叶落”“枳花明”)不仅是早行所见的实景,更烘托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枳花明驿墙” 中 “明” 字既写出枳花在晨光中耀眼的样子,又暗含诗人早行的孤独 —— 唯有花影相伴,反衬出旅途的寂寥。
虚实结合,对比强烈
前六句实写早行的所见所感(实景),尾联 “杜陵梦” 虚写故乡的美好景象(梦境)。虚实对比中,故乡的温暖与旅途的凄寒形成反差,强化了思乡之情。
(五)考点梳理
名句赏析
常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需分析其 “名词连缀” 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如简练勾勒画面、渲染早行氛围、暗含旅途艰辛等)。
情感理解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尤其注意尾联 “杜陵梦” 的作用。
炼字品味
如 “明” 字(枳花明驿墙):既写出枳花的明亮,又暗示晨光初现,同时反衬环境的冷清,表现诗人的孤独。
手法辨析
识别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象叠加等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六)拓展延伸
温庭筠的诗歌多 “以景喻情”,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 “名词罗列” 手法异曲同工,可对比赏析。
商山是古代文人常经之地,李白、杜牧等均有诗作提及,可结合 “贬谪文化” 理解古代文人的羁旅情怀。
二、拓展练习
一、(2025·广西南宁·三模)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展现了清晨旅店外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的情景,巧妙点题。 |
B.颈联写天未大亮,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衬托游子的欣喜。 |
C.尾联写梦中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情景,与前诗虚实相映。 |
D.温庭筠诗多辞藻华丽,风格浓艳,但此诗语言明净,洗练质朴。 |
2.南朝刘勰认为,意象的建构与表现是文学与诗词的准绳之一,请结合《商山早行》的颔联,分析其意象选取与组合的精妙之处。
【答案】
【小题1】B
【小题2】颔联选取了“鸡声”“月”“板桥”“霜”等意象,运用白描/视听结合手法,构成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营造了清冷、孤寂、冷寂的氛围,展现出游子早行的辛苦/漂泊在外的孤寂/浓浓的思乡之情。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枳花明驿墙”可知,“明”字在这里是“使……明亮”的意思,描绘了枳花在黎明时分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耀眼的景象。但这种景象并非衬托游子的欣喜,而是以枳花的明艳反衬出行的早和游子的孤独寂寥,游子在旅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的伤感。由此可知,选项中“衬托游子的欣喜”理解有误;故选B。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
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知,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诗句中选取了“鸡声”这一听觉意象,清晨旅店外的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以声衬静;同时选取了“月”“板桥”“霜”等视觉意象,残月高悬,覆盖着白霜的板桥之上留有人迹。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这些意象不加修饰地罗列组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深秋清晨的清冷画面。由此可知,这些意象的选取与组合,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生动展现出游子早行时的辛苦,以及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感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意象组合含蓄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体现了意象建构与表现在诗词创作中的精妙作用,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羁旅途中的心境。
二、(2025·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④,凫⑤雁满回塘⑥。
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②槲:一种落叶乔木。③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④杜陵梦:这里指作者的思乡之梦。⑤凫:野鸭。⑥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1. 诗歌经常借助不同的抒情方式抒发情感,《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运用_____的方式抒发情感,《商山早行》的“客行悲故乡”运用___________的方式抒发情感。
2.这两首诗都用到了相同的意象,体现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被欧阳修套作为“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请简要分析温诗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案】
【小题1】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小题2】两首诗都用到了相同的意象“雁”,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小题3】示例一:这句诗运用白描手法,以六个名词性意象叠加,未加任何修饰词,纯然写景,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不说辛苦愁思,却精准传达早行艰辛与羁旅孤寂。
示例二:在这句诗中,“鸡声”是动态的,它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而“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是静态的,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示例三:这句诗选择了“鸡声”“茅店”等六个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晨出行的画面。每个意象都非常具体,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如“鸡声”可以让人联想到清晨的宁静,“月”则暗示了时间的早。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通过描写旅途中的青山、绿水之景,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描绘青山绿水的景色来隐含旅
途的漂泊感,隐含漂泊羁旅之情,属于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
《商山早行》的“客行悲故乡”直接以“悲”字直接点明思乡之悲痛,是直接抒情,或答直抒胸臆。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情感。
两首诗中相同的意象是“雁”,“雁”在古典诗歌中常作为传书使者或季节迁徙的象征,与游子、思乡主题紧密关联。
《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归雁”传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对洛阳故乡的牵挂之情。
《商山早行》尾联“凫雁满回塘”通过梦中故乡池塘的野鸭、大雁成群成队,反衬现实中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强化思乡之情。
因此,两首诗都借“雁”这一意象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小题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意象方面来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意象方面来,两句诗罗列了六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意象是纯名词意象并置的手法,省略了任何连词和动词,以白描的方式迫使读者主动拼接画面,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荒山早行的画面,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
围,表达了诗人孤身羁旅的愁苦无奈和浓浓的思乡情怀。
从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这些意象动静结合,从“鸡声””“人迹”的动态描写和“茅店”“月”“板桥”“霜”的静态对比,描绘了一幅清晨行旅的画面:鸡鸣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茅店外悬挂着残月,板桥上覆盖着寒霜,行人的足迹在霜地上显得格外清晰。以黎明鸡鸣打破寂静,反衬山野旅店的孤寂;行为动态的“人迹”与环境静态的“板桥霜”形成痕迹对照,足迹暗示行者已去,寒霜凝固凌晨凄冷。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从感官角度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给人多种感官体验。听觉的鸡鸣打破黎明寂静,视觉的残月勾勒茅店轮廓,触觉的寒霜通过板桥人迹传递刺骨凉意。“鸡声”暗示天将晓时的宁静,“月”暗示了时间之早,“人迹板桥霜”表明人行之早。残月与晨霜的冷暖对比,足迹与鸡鸣的先后呼应,使读者在视听触觉的通感中,同步感知诗人既困于旅途劳顿,又惊于他人更早出发的复杂心绪,暗含了羁旅的艰辛和漂泊者的孤苦。
结合以上三种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合理即可。
三、(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哪个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简要分析“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蕴含的情感?
【答案】
(1)板桥霜(或:月)
(2)诗人借梦回杜陵,看到那里野鸭、大雁在圆而曲折的池塘里自由嬉戏的情景,反衬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月”尚在天空,说明此时还是夜晚向清晨过渡的阶段,天还未完全亮,从侧面体现了“早行”;而“板桥霜”描绘出板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行人足迹印在霜上,说明行人出发时,寒霜还未被太阳融化,显然是清晨时分,也有力地表现了“早行”这一主题。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诗歌最后两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为: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诗人此时身处旅途,在早行的途中,“因思”表明是引发了思绪,“杜陵梦”则点明是梦到了故乡杜陵。“凫雁满回塘”描绘出一幅在故乡杜陵,野鸭、大雁在圆而曲折的池塘里自由自在嬉戏的画面。在现实中,诗人远离家乡,奔波于旅途,而梦中故乡的温馨美好与眼前的漂泊艰辛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诗人借梦回杜陵看到的欢快场景,反衬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从而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24-25九年级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任选角度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的表达效果。
2.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这一联通过名词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早行图。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诗人用精炼的名词,勾勒出一幅早春清晨的乡村景象,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
【小题2】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因早行而思念故乡,想象着故乡杜陵春天的美好景象:池塘里凫雁众多,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种想象既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也是对现实羁旅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一联由六个名词组成,分别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简洁而生动,共同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鸡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给人以空旷之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早。茅店是旅途中的歇脚之处,往往简陋而偏僻,体现出旅人漂泊的状态。月高悬于天空,洒下清冷的光辉,增添了几分孤寂。人迹在板桥的寒霜上,既表现出旅途的清冷,又凸显出行人的孤独。板桥横卧,霜色洁白,进一步强化了寒冷与孤寂的感觉。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早行图。此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读者仿佛能看到在一个早春的清晨,天色未亮,月亮还挂在天边,一间茅草小店旁,传来阵阵鸡叫声。木板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上面留下了行人的足迹。整个画面简洁而清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旅人的艰辛和孤独。通过这样的画面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旅途中的早起、简陋的住宿环境、寒冷的天气,都让人心生悲凉。人迹的出现更加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因为在这寂静的清晨,行人显得格外孤单。诗人以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最象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在旅途中的复杂心情。
这一联运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没有使用动词和形容词进行连接,仅仅依靠名词的排列,就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这种手法简洁而有力,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意境的把握能力。
【小题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在诗歌的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中,诗人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现实羁旅生活的无奈和感慨。“"因思杜陵梦”明确点出诗人因早行在外,心中思念故乡杜陵。杜陵是诗人的故乡所在,这里承载着他的许多回忆和情感。此时身处旅途中的诗人,在清晨的早行中,孤独与疲惫交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凫雁满回塘”描绘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美好景象。池塘中凫雁成群,自由自在地嬉戏游弋。这一画面与诗人此时孤独的早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宁静、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羁旅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在旅途中,诗人经历着艰辛和孤独,而故乡的温暖与美好却只能在梦中出现,这种反差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感慨之意。
尾联通过对故乡梦境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羁旅生活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