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高考新课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答案+解析+赏析+译文

2025-07-12 01:5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32人

古典诗词鉴赏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检验着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分析与鉴赏能力。下面将对2023 - 202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Ⅱ卷诗词鉴赏真题,从答案、详解、赏析到译文展开全面剖析,助力考生深度把握这一题型。

2025年真题解析

2025年新高考Ⅰ卷

1. 真题呈现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

蛮溪乱石水潺潺,玉润金声寓此山。

静忆草堂人散后,闲寻荒径叶生间。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答案:D(3分)

解析:

选项A:首联“玉堂新样世争传”直接点明绿石砚的样式,确实开门见山,表述正确。

选项B:首联写“玉堂新样”(样式)、“蛮溪绿石”(产地与材料),颈联“看犹湿”“洗更鲜”提及材质特点,鉴赏角度全面,表述正确。

选项C:颔联“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中,“愧君持赠”体现对砚台的感激,“有佳篇”对应随砚附赠的诗,表述正确。

选项D:颈联“久埋瘴雾看犹湿”是说砚台因产自南方瘴雾之地,看上去仿佛带着湿气,并非“水渍斑斑”;“一取春波洗更鲜”是说清洗后更显鲜亮,选项对“看犹湿”的理解有误,故D项错误。

题目2: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答案:尾联中“嗟我长来无异物”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慨,觉得自己长久以来没有特别的物品,流露出一种质朴与平凡之感;“愧君持赠有佳篇”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赠砚并附上佳篇的感激与愧疚之情 ,感激友人的厚意,愧疚自己没有相称的回礼,同时也深化了两人之间的情谊。

解析:从诗句字面意思入手,分析“嗟”“愧”等关键字蕴含的情感,再结合全诗中诗人对绿石砚的赞美及与友人的关联,理解尾联在情感表达上对全诗的深化作用。

3. 诗歌赏析:

这首诗围绕友人赠送的绿石砚展开。开篇描绘砚石产地的自然环境,突出其不凡。中间两联通过回忆和寻觅的场景,营造出清幽氛围,也暗示砚石的难得。尾联直抒胸臆,借对自身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回应,展现真挚情谊,使诗歌从对砚石的描写上升到情感交流层面。

4. 诗歌译文:

蛮溪中乱石林立,溪水潺潺流淌,这座山中蕴含着质地如玉般温润、声音如金般清脆的美砚。安静回忆起草堂中众人散去之后的情景,闲来在荒径中寻觅,在树叶生长之间探寻。这砚台长久埋没在瘴雾之中,看起来依旧湿润,一旦取来用春天的水波清洗更加鲜艳。可叹我长久以来没有奇特的物品,惭愧您赠送我砚台还附上美好的诗篇。


2025年新高考Ⅱ卷

1.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騫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騫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选项A:两首诗均以“壁上画鹤”为吟咏对象,题材相同,表述正确。

选项B:宋之问想象鹤“恋恩波”而不飞走,陈子昂设想鹤“独舞”“孤飞”的状态,均通过想象表达情感,表述正确。

选项C:宋之问诗中“昂藏真气多”,“昂藏”写仙鹤外在姿态昂扬,“真气”写其内在气质,从内外两方面刻画形象,表述正确。

选项D:陈子昂诗中“古壁”意在点明画的年代久远,而非“衬托画鹤色彩鲜艳”。诗中“丹青尚有文”强调画作笔触尚存,“自矜彩色重”才是写画鹤色彩浓重,选项对“古壁”的作用分析错误。

题目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宋之问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

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宋之问《咏省壁画鹤》的思想境界:

对皇权的颂赞与依附:诗中画鹤“昂藏真气多”既写其形态昂扬,又暗喻皇家气象;“騫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以鹤留恋帝王恩泽、不肯飞走,委婉表达对皇权的感恩与臣下对朝廷的忠诚,体现宫廷诗颂圣酬恩的思想,境界局限于封建伦理下的政治依附。

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的思想境界:

对本真与群体的追求,暗含讽喻:

前四句以“独舞”“孤飞”写画鹤虽姿态飘逸(“纷如雪”“暖似云”),却脱离群体;“自矜彩色重”批评其沉溺外在华丽,忘却“故池群”的本真归属,暗讽世人追逐浮华、背弃初心。

尾联“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以想象中鹤在江海群飞、长鸣的自由图景,对比画鹤的孤绝,表达对挣脱束缚、回归自然与群体的向往,境界更具哲思,隐含对现实中士人追名逐利的批判。

3. 诗歌赏析:

宋之问《咏省壁画鹤》:首句点出“粉壁图仙鹤”,直接描绘画作载体与主体。“昂藏真气多”则以“昂藏”(轩昂不凡)概括仙鹤的神态,突出其蕴含的蓬勃生气,寥寥数字勾勒出画鹤的精神气度。后两句“騫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由画鹤的静态引发联想——仙鹤本可振翅高飞,却始终停留,仿佛是留恋此处的“恩波”(恩遇、恩泽)。诗人将画中鹤赋予人的情感,借鹤的“恋”暗寓对所处环境(或朝廷)的感恩,赋予画作现实寓意。

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前四句细致刻画画鹤的形态与色彩,“古壁仙人画”点出画作的古朴与仙气,“丹青尚有文”强调笔墨的纹理与韵味;“独舞纷如雪”写鹤舞时羽毛洁白如雪、纷飞轻盈,“孤飞暖似云”则描其孤飞时姿态如暖云般舒展,从动态与色彩两方面展现画作的精妙。后四句由画鹤转入抒情,“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写画鹤虽因自身华彩而自傲,却似忘却了昔日池中的同伴;“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则进一步想象:若它飞向江海与同类并肩,其长鸣又有谁能听见?诗人借画鹤的“孤”与“忆”,暗寓自身(或与友人)的孤寂,同时通过“寄乔主簿崔著作”的题目,将对画鹤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相连,使咏物与抒情、寄友自然融合。

4. 诗歌译文:

宋之问《咏省壁画鹤》:白墙上画着一只仙鹤,身姿轩昂,满是蓬勃的生气。它振翅似要高飞,却终究没有离去,想必是留恋这里的恩泽。

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古老的墙壁上,有幅仙人般的画作,笔墨纹理依然清晰可见。鹤独自起舞时,羽毛纷飞如白雪;孤然飞翔时,姿态温暖似流云。它或许因自身华美的色彩而自傲,难道还会记起昔日池塘里的同伴?若是飞向江海与同类并肩展翅,那悠长的鸣叫又有谁能听见?

2024年真题解析

2024年新高考Ⅰ卷

1. 真题呈现

宿千岁庵听泉

宋·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解析:尾联中诗人借兰亭集会以湍流声替代管弦音乐,是为了表达自己听泉时感受到自然之声的美妙 ,并非摒弃乐器,选项D曲解文意。

题目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时间上,初听泉声感觉如溪水当门,久听却觉屋似行船,展现出不同时长听泉感受的差异 ;②声音特点上,泉声时而如怒声般壮阔雄伟,时而如细点般清脆圆润,突出泉声丰富多变。

解析:从诗中“骤闻”与“久听”的描述,能看出时间维度的对比;“怒声壮伟”和“滴成细点更清圆”则是声音特点的对比,由此分析出泉声描写的生动之处。

3. 诗歌赏析:

诗围绕“听泉”展开,开篇直抒对泉的喜爱而借宿。中间两联从听觉角度,运用对比和想象,将泉声的奇妙变化与带给诗人的独特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尾联借兰亭雅集深化对自然之声的热爱,彰显诗人高雅志趣。

4. 诗歌译文:

因为喜爱千岁庵前的一脉清泉,我带着被褥来这里借房住宿。刚听到泉声时,还以为有小溪正对着门户;听久了,反而觉得屋子好似在水上漂浮的小船。泉水声时而变得汹涌澎湃,如同怒涛般壮伟;时而又化作滴滴细点,清脆圆润。你看那昔日的兰亭集会,也是用湍急的流水声来替代管弦之音。

2024年新高考Ⅱ卷

1. 真题呈现

雨后为山亭独卧

宋·叶梦得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后空气清新,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诗人多次看到薄月从轩前经过,又突然发现暗处的秋虫绕着台阶鸣叫。

C.颈联描写了江面波涛汹涌、北斗高悬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D.儿童谈论请缨之事,让诗人感到惭愧,因为自己已经年迈,壮志难酬。

答案:C

解析:颈联营造的并非雄浑壮阔意境,结合全诗,更多是在静谧氛围中,借江声、北斗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

题目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首联写诗人独卧山亭似闻连营刁斗声,表达其渴望像年轻时一样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看薄月、听阴虫鸣,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暗指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

解析:从诗歌各联的具体内容出发,联系诗人曾致力于抗金的背景,分析“白头心事”在不同诗句中的体现,理解诗人复杂情感。

3. 诗歌赏析:

诗描绘雨后山亭独卧场景,通过细腻环境描写,如薄月、阴虫、南江、北斗等意象,营造孤寂清冷氛围,真切表达诗人暮年壮志难酬的复杂心境。前两联细微刻画与后两联宏大场景映衬,深化内心的落寞与惭愧之情。

4. 诗歌译文:

一场雨后,屋檐下空气渐渐清新,我卧在山亭中,听闻军营里接连响起刁斗声。多次看着那淡淡的月光从轩窗前缓缓经过,又忽然惊觉暗处的秋虫绕着台阶鸣叫。汹涌的南江在静夜中流淌,稀疏的北斗星高悬在城头上。我已白发苍苍,如今心事这般复杂,听到孩子们谈论请缨报国之事,不禁感到惭愧。


2023年真题解析

2023年新高考Ⅰ卷

1. 真题呈现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颔联中的“皮毛”,比喻研习经典时停留在表面,难以领悟其精髓。

C.颈联以参禅、修仙为喻,说明要获得真学问,必须亲自钻研实践。

D.诗人在尾联引用魏了翁的话,表达了做学问要寻根究底的道理。

答案:A

解析:首联实际是讽刺当时人们逐字注释经典却不得要领、喜好空谈学问的不良学风,并非赞美努力学习的风气 。

题目2:诗歌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但脱离生长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展现真正生机活力 ;②读书治学不能只满足于道听途说,要深入研读原典,亲身领会精神内涵 。

解析:从字面理解名言,再联系诗歌论学主题,明白其寓意治学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

3.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治学方法的诗。开篇批判不良学术风气,指出逐字笺注难以领悟精髓 。颔联、颈联以比喻、类比强调做学问要摆脱表面功夫,亲身实践、深入钻研。尾联引用名言,深化主题,突出治学要寻根究底。

4. 诗歌译文:

逐字逐句地笺注经典,反而让学习变得更加艰难,每个人遇到人都在谈论曾参和颜回。哪里知道要领悟经典的深层内涵,并不在于口头流传。参禅要自己亲身参悟才能得到印证认可,修仙必须亲自修炼等待丹药炼成。如今我想起鹤山先生说的,不要在卖花担上看桃李,要在枝头树梢才能看到桃李真正的生机活力 。


2023年新高考Ⅱ卷

1. 真题呈现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林萝隐隐闻鸡犬,知是前村近诛茅地。

2. 题目及答案详解

题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翠”“红”等色彩词的运用使画面鲜明生动。

答案:C

解析:鸡鸣狗吠声未破坏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反而增添生活气息,强化静谧清幽之感,诗人心情始终愉悦闲适 。

题目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6分)

答案: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表明诗人心境愉悦闲适,全诗景物都被染上这种主观色彩 ;②颈联描写归飞小鸟和水中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回家时的愉悦心情 。

解析:“归思清”奠定情感基调,诗人将内心平和宁静投射到景物中,颈联拟人手法更凸显情感。

3. 诗歌赏析:

诗描绘诗人湖上晚归所见之景,展现秋日傍晚的宁静美好 。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桥、寺、水鸟、红莲等景物,动静结合、色彩鲜明,营造出清远宁静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喜恬淡、慕自然的性情和愉悦闲适的心境。

4. 诗歌译文:

我随意地枕靠在船舷上,归乡的思绪清清静静,眼前所见的景象,恍惚间以为是到了蓬莱仙境。小桥横跨水面,树木已染上秋色,山寺倚靠云峰,正沐浴在傍晚的晴光之中。翠绿羽毛的水鸟湿漉漉地飞着,好像在躲避我;红色的荷花香气袅袅,仿佛在热情地迎接我。隐隐约约听到树林藤萝间传来鸡犬的叫声,我知道前面不远处就是村庄和我的居所了。

通过对近三年真题的深度剖析,考生可以清晰把握高考诗词鉴赏在考点设置、诗歌选材等方面的特点与趋势,在备考时更有针对性地积累诗词知识,掌握答题技巧,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