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必须掌握的24种表现手法

2025-07-09 23:1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人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的艺术技巧可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今天重点给大家讲解一下表现手法,其他三个方面后续讲解。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24种,各表现手法的含义、作用及经典古诗词分析如下:

1、联想、想象

含义: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飞雪联想成春天的梨花盛开,以春花喻冬雪,展现边疆雪景的奇丽,给人强烈视觉冲击和新奇想象空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将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友人到夜郎西,赋予明月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2、铺垫

含义: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示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先写琵琶女调弦试音及低沉抑郁的声音,为后文叙述她的身世和抒发哀怨做铺垫,让读者对其故事感受更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统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前两句写世态炎凉和客居京华的无奈,为后文描写春雨中等待卖杏花的情景做铺垫,突出诗人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3、象征

含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示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借竹子坚韧不拔的形象,象征诗人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莲花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君子,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道德理想。

4、对比(对照)

含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富贵人家的奢华与贫苦百姓的悲惨对比,揭示社会贫富差距和不公,增强批判力量。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把蚕妇的辛勤与穿华丽衣物者对比,突出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衬托(烘托)

含义: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示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鸟鸣衬托山林的幽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更显环境静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以桃花潭水的深正衬汪伦情谊的深厚,使友情更突出。

6、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含义: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示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先扬少妇不知愁,后抑她因见杨柳色而后悔,突出其哀怨之情。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前扬汉文帝器重贾谊,后抑其不关心民生只问鬼神,讽刺统治者昏庸。

7、(前后)照应

含义: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

作用:使结构紧凑、严谨;在记叙文中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主题;在议论文中强化论点;在散文中反复抒发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示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前后呼应,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逢”字照应前文的“见”和“闻”,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8、正侧描写

含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结合,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

示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中,对罗敷穿着打扮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行者、少年等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突出罗敷的美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前两句正面描写出征场景,后两句通过捷报侧面烘托战斗激烈和唐军英勇。

9、虚实结合

含义: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表达同一情感。

作用:鲜明刻画人物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特点,突出主旨。

示例: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现实中妻子已去世,梦中相见为虚,“小轩窗,正梳妆”的场景为实,虚实结合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吴越为虚,镜湖月、湖月照影等具体景象为实,虚实相生营造奇幻意境。

10、托物言志

含义: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作用:给人留下感情和想象的空间。

示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借石灰表达坚守高洁情操和为国尽忠的志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借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象征自己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品格。

11、直抒胸臆

含义: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示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接表达对权贵的不屑和对自由、尊严的追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直抒视死如归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

12、借景抒情

含义: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不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借月落、乌啼等景象,抒发旅途中的愁苦。

13、融情于景

含义: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示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将对友人的牵挂和不舍融入清新雨景和新绿柳色中。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之情融入景物描写,展现悠然心境。

14、衬托或渲染

含义: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通过风急、天高、猿啸等景象,渲染萧瑟凄凉氛围,衬托诗人的孤独悲伤。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黄云、白日昏暗等景象,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气氛,衬托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5、动静结合

含义: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示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竹林喧闹、荷叶摇动是动态,空山、新雨等是静态,动静结合描绘清新田园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黄鹂鸣、白鹭上青天是动景,翠柳、青天是静景,动静映衬,画面充满生机。

16、以静衬动

含义:通过静态描写突出事物的动态特征(热闹、灵活、敏捷等)。

示例: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环境的寂静衬托钟磬声的清晰响亮,突出声音的灵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以空山的寂静衬托人语响,更显山中幽静空灵。

17、以动衬静

含义:通过动态描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示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惊鹊、鸣蝉、蛙声等动态,衬托乡村夏夜的宁静,营造生机氛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用蝉噪和鸟鸣衬托山林的幽静,突出静谧之感。

18、用典

含义: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作用: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示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闻笛赋”“烂柯人”两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和被贬归来的生疏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营造迷离意境,表达复杂情感和人生感慨。

19、白描

含义: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突出事物神韵。

示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以简洁语言勾勒草原广阔和牛羊肥壮景象,展现北国草原风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通过鸡声、茅店、月等简单意象,白描出清冷早行图,表现力强。

20、开门见山

含义: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示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开头直接询问泰山景色,直入主题,表达对泰山的向往赞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开篇点明国家破败、山河依旧、长安荒草丛生,直接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1、点面结合

含义: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示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前两句是塞外景色的整体描绘(面),后两句是具体细节(点),点面结合,画面既有气势又有细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前两句是江南春天的广阔画面(面),后两句以“南朝四百八十寺”为点,突出历史遗迹的朦胧美,丰富意境。

22、以小见大

含义: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示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通过写家书的细节,展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小见大,情真意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借墙角梅花,表现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23、设置悬念

含义: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作用: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示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童子说师傅在山中却不知具体位置,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隐者生活的好奇想象。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以大雪满弓刀的结局留下悬念,让读者感受战斗的紧张氛围。

24、埋下伏笔

含义:在作品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时机给予呼应。

作用:使内容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示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前两句发现折戟的描写,为后文对赤壁之战的假设埋下伏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回忆与李龟年的交往,为后文重逢的感慨埋下伏笔,暗示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

为便于记忆,现将24种表现手法编辑成歌诀奉献给大家:

廿四手法歌

联想想象意飞扬,铺垫蓄势引华章。

象征托意藏深意,对比鲜明见短长。

衬托烘云显主体,抑扬起伏韵悠长。

前后照应结构稳,正侧相衬形象彰。

虚实相生境界远,托物言志寄柔肠。

直抒胸臆情喷发,借景抒情意未央。

融情入景景含韵,渲染气氛味难忘。

动静相衬添意趣,以静衬动显飞扬。

以动衬静幽意远,用典含蓄蕴藉藏。

白描勾勒神形备,开门见山入题详。

点面结合全景现,以小见大寓意强。

设置悬念勾心魄,埋下伏笔巧暗藏。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