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化学教学全过程。无论是框图推断、实验探究,还是化学计算,都离不开它。因此,学生能否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直接影响其化学学习效果。因其“难记易忘”的特点,化学方程式常被喻为“第二外语”。那么,如何攻克这一难关呢?
一、初学阶段: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理解基础原则: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大基石: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掌握核心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配平方法,如观察法、奇数配偶法、定一法等。
3.明确书写步骤:一是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注明反应条件;三是配平方程式;四是恰当标注沉淀(↓)或气体(↑)符号。
4.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师生都需耐心。应从学生最熟悉、最简单的方程式入手,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提升。教师应营造容错氛围,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引导他们在不断地试错与纠错中成长。
二、规律总结:从个别到一般
1.上册夯实基础:九年级上册方程式数量少且经典(多为必考),可通过反复练习乃至适度记忆巩固。
2.下册掌握规律:下册方程式数量显著增加,仅靠记忆难以应对。必须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反应到一般规律的归纳过程。例如: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酸与碱、酸与盐、碱与盐、盐与盐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需理解反应规律与条件,对每一类反应,应引导学生总结其反应规律和发生条件,再依据规律和条件书写同类物质的方程式。
3.关注易错点:此阶段对所有学生(包括优等生)都是挑战。常见低级错误包括:遗漏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符号、配平错误、化学式书写错误等,需持续强调和检查。
三、能力提升:精炼练习与有效反馈
熟练书写方程式需要师生持续努力。以往教学中,我常采用“课前复习-课堂听写-教师批改-学生反思”的模式,但效果不佳:学生常丢弃听写单,反思流于形式,一对一辅导又受限于时间。后来我慢慢总结出以下改进策略:
1. 提前布置:每次布置听写范围,让学生打有准备的仗,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精炼内容:每次听写不求多,但求精(如5个关键方程式)。
3. 当堂反馈:听写后立即讲解订正,组织同桌互批。
4. 即时订正:有错误的学生当堂完成订正。
5. 精准辅导:收集仍有问题的听写单,进行针对性辅导。
此法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反思与巩固。
四、书写陌生方程式:结构化思维引导
面对陌生反应,引导学生按以下结构化步骤思考与书写:
1. 明确类别:识别反应物的物质类别。
2. 判断类型与条件:思考反应可能的基本类型(如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及其发生条件。
3.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合价规则,正确书写所有物质(尤其是陌生物质)的化学式(这是前提)。
4.写条件:依据反应规律和物质性质,写清反应条件。
5.配平:选用合适方法(优先观察法,不行再用奇数配偶法或定一法)进行配平。
6. 标注符号:分析生成物状态,必要时标注气体(↑)或沉淀(↓)符号。
7. 四查复核:严格检查,做到“四查”:
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查条件(是否标明);查配平(是否遵守质量守恒);查标号(气体、沉淀符号是否遗漏或错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