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慎重

2024-10-13 05:0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1人

      历史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历史解释”是其中之一。“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这是“历史解释”在诸素养中的地位,强调的是学科的思维与表达,要求“历史解释”应该带有鲜明的历史特色。

      在新课标中是如此解释“历史解释”的: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实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新课标进一步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文学人物解读有一个说法,叫做“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文学的丰富多样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的真相却只应该有一个,所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

      也要说“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或者说,历史解释担负着对真实历史的接近、还原,驱散迷雾,让真实的事实展现出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信息来源渠道多样,而且丰富、高效,他们接触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而且有许多是伪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是被歪曲过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真实的事实起不到任何正面的帮助,反而可能会将“解释”带偏。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是对历史解释的相关话题把握不当,将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呢?

       一、要坚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可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时,务必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能够保证历史解释的方向不偏离,能够使历史解释遵循科学的解释方向,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轻信某些伪信息、虚假史料,得出不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要经历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史料实证是科学的方法,“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对史料去伪存真,多重论证,对于历史有了客观地认识,从来在进行解释时就有了足够的证据,解释就有了说服力。

      浩瀚的史料中,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信,总有一些史料需要甄别后,才能拨云见日,让史实露出来,水落石出,“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三、要靠近家国情怀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以史为鉴才能知未来。“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历史解释中,要注重对家国情怀靠近,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能够客观判断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在中学阶段,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或者关键能力,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