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周蓬桦作品入选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2024-07-27 14:3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8人

刘宗智 济南报道

6月7日高考首日,一篇名为《霜降夜》的文章,出现在2024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中。考题要求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分析鉴赏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文章内蕴以及作者内心体验,总分为15分。

显然,对于考生而言,这是一道举足轻重的阅读理解题。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与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结缘多年的山东作家周蓬桦。周蓬桦是山东省著名的散文作家,曾获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等荣誉,现为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石化作协原副主席、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这是周蓬桦笔下,渐近萧瑟的山野。这个不具实名的地方,被称为“乌乡”,是一片不为人熟悉却自有气质的地方。《霜降夜》是《乌乡薄暮之书》其中的一章,全文共七章,还有《乌乡哲学之一》《四姥娘的夜路》《最后的猎手》《火塘边的萨满》《雪地山狸》《雨季幽火:一个乌乡人的讲述》等六篇。最初发表于《中国作家》2024年第四期散文栏目头题。

《霜降夜》记录的,是一场与农户的夜话。在丰盛的饮食和亲切的交谈之下,作家认为“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者一片霜冻的叶子”。在作家笔下,谋生的艰辛与生活的温暖,交织成宏观又具象的命题。乌乡霜降夜,酝酿着即将到来的寒冬,远行谋生的人即将出发,而泥泞的路还在眼前铺展。

这篇文章并没有激进而夸张的描述,只是平淡地展现着山野生活的某一个寻常时刻,却内涵着丰富的变奏。本文在《中国作家》刊发以后,也引来了很多的关注。但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的形式广为人知,也让周蓬桦始料未及。

7日下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周蓬桦,他连称意外和幸运。 周蓬桦表示,散文《霜降夜》能够选入今年全国高考试题,是令自己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多年来,自己从事的是一种纯文学写作,与传统的写作保持谨慎的边界与距离,甚至有意识追求一种小众化的“难度写作”。而全国高考试卷居然选中了这样的散文类型,说明大众对文学的认知品位又前进了一大步,这让一个文学从业者由衷感到欣慰。

谈起文章的由来,周蓬桦说那源于十多年前的草原自驾游。因为途中寻找加油站,车子拐进一片茂密的森林,却意外地成就了他与一个小镇的神秘邂逅——眼前的物景令人疑惑,它陈旧的面貌让自己想起童年,扶方向盘的手忍不住微微颤抖,自己仿佛穿行在梦境之中:低矮的木头屋舍,河边的大风车,清澈喧响的河水,河岸上雪白的羊群,以及大片堆放在路畔散发着清香的松木柴,高高的树枝上的鸟巢和盘旋的乌鸦,蜜蜂的嘤嘤声和池塘边的野花;镇口的一座百年古庙还在,屋檐下的狗叫声雨声般淅沥,混杂着慵懒的织机与纺车声……周围的一切包括空气都是静谧的,时间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巨石,街上的人们迈动着迟缓悠然的步态,面容安详。当时自己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字:慢。

周蓬桦联想起多年前米兰·昆德拉曾经在小说《慢》中表述——“慢是幸福的标志”。昆德拉还对大地上消失的事物深表惋惜,发出由衷感慨:“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那一年,周蓬桦在这个被称作“乌乡”的小镇居住了半月之久,此后又多次光顾,最终选择那里做了自己的生活创作基地。渐渐地与乌乡的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了解到许多掌故传说,镇子周围大片的板栗树、桑葚树和各种中草药植物,各种作坊和种植园,还有一位拜把兄弟。通过这位兄弟,又陆续结识了镇上的裁缝、铁匠、木匠、泥瓦匠,巫师、游医、出马仙、算命师、理发师、入殓师,以及民间歌手、鼓手、唢呐手、老猎手、酿酒师、马贩子、牛贩子、驴贩子,油坊主、豆腐坊主、牧羊女,以及潜伏于草丛野地灌木深处的各种生灵野物……于是,多年之后,就有了眼前的“乌乡系列”散文,有了《霜降夜》这样一批作品的诞生。

周蓬桦试图通过《霜降夜》写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生灵的关系、人在时间里的美德操守等等。“我想,无论未来的写作如何发展变化,也要让眼睛紧紧盯住人物,盯住人在时代中的坚韧、美善与精神纹路。毫无疑问,乌乡是一个虚无的实境,而《霜降夜》寄托了我对生活最素朴的希望和情怀。”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