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题训练

2025-10-14 19:0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8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01 观沧海 (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壮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 .诗人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 .《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 , 。

3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 ; , 。

4 .《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 .《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 .《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阅读理解

1 .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 .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②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

3 .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4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5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 .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 .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 .曹操 政治家

2 . 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 .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4 .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 1 分,有想象内容 1 分)

5 .诗 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 . 互文。“若”是好想的意思,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 . D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