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一等奖作文《锁》,赢在以小见大,由实到虚

2024-04-27 05:21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565人

《锁》是第32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决赛一等奖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骐羽

家里头有好多老旧的樟木箱子,听外婆说那多是她从娘家带来的陪嫁品,搁在衣橱上头好几年未动过。

我总喜欢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站在凳子上面,踮起脚看。樟木箱的味道很特别,里头似乎掩藏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上海的记忆。站在高处,我看见阳光拂过灰尘,薄薄的,轻盈地在空气中跃动。那把锈了的、大大的老式锁,是我每次想要打开那箱子唯一的阻碍。

那把锁,常冷不丁地让我冒出遗憾的情绪。那不经世事的情绪,由那把老式锁蔓延到家中所有带锁的物件上——抽屉、橱柜、信箱。我不懂为什么大人们喜欢用这硬邦邦的东西劈出两个世界——一个被挡在锁外,一个被困在锁内;并且还总不忘关照我,“这个小孩子不能乱动哦”。我那时甚至幻想自己能拥有世间所有的钥匙,去打开那些小孩子不能乱动的、被锁住了的封闭空间。

这古灵精怪的想法,随着时间慢慢往前,也渐渐黯了。我也渐渐明白,有些锁的存在是为了把重要的东西存放在一个空间里,降低其遗失的概率,等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的再次遇见。

我开始同大人一样,用带锁的柜子放书本,随身揣着书桌抽屉的钥匙,甚至开始用当时风靡一时的带锁日记本,去记录自己的心事。随着身上、心中带锁的东西愈来愈多,我越发觉得,先前那个对世界呈现开放姿态的孩子,连同那些淡淡的惆怅、老旧的樟木箱子,全部都被锁起来了。锁的意义从最初理解的收存要物,到现在,变成了一种对外界的排斥与防备。

这种感觉随着岁数的增长愈发强烈。我开始害怕,害怕人们身上的锁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找得到对应的钥匙?如若开锁的钥匙丢了,有些锁是不是永远也打不开了……

上次去看外婆时,无意间提到孩时的趣事。我便将自己爬上去看樟木箱的窘事同外婆说了,并问她箱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能否打开看看。她先是愣了愣,后来便带着惋惜、自责的语气对我说道:“那都是年轻时穿的衣服,现在穿不下了,款式也过时了。钥匙呢,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箱子没舍得扔,也懒得开了,全当是对年轻时候的念想了。”钥匙真的找不到了,那是我当时心里唯一想着的东西。我有些伤感,不知道是因为外婆的轻描淡写,还是因为我儿时的执念。

那些最重要的东西,锁在一个打不开的空间里,它们真的还重要吗?那些最真、最美的时光,锁在了无人问津的地方,所谓的回忆还丰满、充盈吗?那想拥抱远方的心灵,常常被锁在了回忆里,还能回头吗?

有时候,我们揣着那锁的每一把钥匙,以为抓住了所有不想遗忘和丢失的东西。但我们从未想过,当把物件、时光锁住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先锁住了。

后来的后来,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锁。

我们用长大的锁把现在的自己和孩时的自己隔开,用孤独的锁把自己和世界隔开,用世俗的锁把现实和梦想隔开……

于是,最终,我们失去了快乐。

评委点评

本文的第一个好处是立意很巧。锁,有物质之锁、有心灵之锁。这些锁,有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有些是自愿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总是不放心我们的孩子,为了他们的权威,他们千方百计要用一把锁,把我们的年轻人锁住。但是,探求秘密,是人的本性,它是永远也无法锁住的,不是吗?

所以,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不管哪一种锁,也不管这个锁是怎么来的,我们统统都要把它们打开。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本文第二个好处是,文章语言平实流畅,比喻贯穿文章始终。作者始终在和你絮絮叨叨地讲一些琐事,而这些琐事又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短文里还有悬念——外婆终于告诉“我”箱子里有什么东西,但是却仍然因为没有钥匙打不开箱子。

第三,文章主题比较含蓄,需要我们去静静地思考才能找到它的主旨。我想到一个故事: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道格拉斯还是一个小黑奴时,他的女主人教他读写,那个男主人怒气冲天地咆哮:“要是你教他的话,那就留不住他了。他将永远不适合当奴隶了。”打开锁的那把钥匙,就是阅读,无论是纸本还是数字阅读。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读这篇作文,可以想想,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巧妙。当然,也可能我曲解了作者的意思。但是……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