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你——中华文化

2024-05-19 16:2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869人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
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又传来了“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点评: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全文大气磅礴。这是这篇文章留给我们的初步印象,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全文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着我们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只回顾了我们的辉煌,也回顾了我们的屈辱,同时也指明了我们在这新时代应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国—“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文章的立意最好要高远一点,这并不是说我们写作就不能写个人。写小我,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是说我们无论是从微观入手,从自己的生活点滴入手,我们都不应当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我们应当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在我们的作文中最好能够体现出一种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关注文化,关注社会的情怀。因为我们毕竟已经是高中生了,我们通过高考后,马上就将成为大学生,就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的栋梁之材,如果我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自己的风花雪月,一点不关心国家,不关心民族,关心社会,这样的人才我们培养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立意高远并不等于无病呻吟,并不等于很可怕,同样还是需要我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的,这种情感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娇柔做作的。

全文中透露出的文化底蕴也是相当不错的,作者在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的回顾中,所选取的材料所进行的归纳与总结都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历史底蕴,这一点是要靠我们平时自己努力去积累趣阅读才能达到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写出富有内涵的文章的,这一点老师是帮不了你的,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