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25-10-16 08:0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03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阙处(quē) 曦月(xī) 属引(zhǔ) 略无阙处(quē)

B. 素湍(chuǎn) 飞漱(shù) 藻荇(xìng) 林寒涧肃(jiàn)

C. 轩邈(miǎo) 横柯(kē) 戾天(lì) 千转不穷(zhuǎn)

D. 缥碧(piāo) 桐庐(lú) 萋萋(qī) 沉鳞竞跃(lí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决。

C.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D.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良多趣味(良好)

B. 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互相轩邈(高)

C. 晓雾将歇(消散)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D. 夕日欲颓(颓废)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B. “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其中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

C.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颈联和颔联必须对仗。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

D. 吴均的山水小品文风格清新秀丽,语言生动形象,《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并称为“吴均三书”,对后世山水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5.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山水散文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山川景物的细致刻画,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②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借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③它不仅能让读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与秀丽,还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④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散文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佳作。

⑤这些作品或清新明快,或深沉厚重,风格各异,却都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A. ④①③②⑤ B. ①④②⑤③ C. ④③①②⑤ D. ①③④⑤②

6.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填空。(8分)

(1)曹操《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高度概括山水特色的句子:“______,______”

(4)王绩在《野望》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7.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学校正开展“家国情怀伴我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7分)

(1)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2分)

(2)为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体现家国情怀的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位置。(2分)

| 名言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 ①______ |

| 故事 | 岳飞精忠报国 |

| | ②______ |

(3)感悟家国情怀(3分)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研、教育等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请你对这种行为加以评论(100字左右,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15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

8.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注停顿(标一处)。(1分)

此 岩 既 高 加 以 江 湍 纡 回

9.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的意思。(4分)

(1)略无 阙 处

(2)沿溯 阻 绝

(3) 虽 乘奔御风

(4) 径 黄牛山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

11.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江水,写法和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4分)

12. 两文结尾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引用歌谣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11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吾昔自杭移高密①,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②,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③,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驾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昔游,真如梦尔。

(苏轼《书游垂虹亭》)

【注释】①高密:地名,今属山东。②湖:指湖州,今属浙江。③异物:指去世。

13.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2分)

(1) 念 无与 为 乐者

(2) 遂 与刘孝叔俱 至 松江

14. 给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坐 客 欢 甚 有 醉 倒 者 此 乐 未 尝 忘 也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 【甲】【乙】两文都写于苏轼被贬期间,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19分)

山水间的诗意与哲思

①中国的山水,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它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意追求与哲学思考。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唱和,山水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②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态各异的景致与千变万化的气韵。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四季分明:夏水的汹涌澎湃,春冬的清荣峻茂,秋日的肃杀凄清,每一帧画面都充满张力。吴均描绘的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之清、水之疾,山之高、山之幽,构成了一幅灵动的山水长卷。这些文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作者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记录。

③山水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精神的寄托。苏轼在承天寺的月夜中,以“积水空明”喻月色,以“藻、荇交横”状竹柏影,看似闲淡的笔墨,实则藏着被贬后的豁达与超脱。当个人的仕途遭遇挫折,自然山水便成为安放心灵的港湾。王绩在《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怅惘,最终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隐逸之思中得到慰藉,山水成为精神突围的出口。

④山水文化中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借富春江的山水,否定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心,倡导回归自然的本真。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山水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观山赏水中体悟人生,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心灵的安顿。

⑤今天,我们虽身处喧嚣的现代社会,但对山水的向往从未消减。当我们重读古代山水诗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诗意与力量。山水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源泉。

17. 文章从哪三个层面论述了山水的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18.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9. 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山水是中国人精神的港湾”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引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点明了山水的文化地位,又引出下文的论述。

B. 第③段通过苏轼和王绩的例子,证明了山水是文人仕途失意后的唯一精神寄托。

C. 第④段引用吴均的文句,意在说明山水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D. 文章结尾强调山水的当代价值,呼应开头,使论证结构完整。

21. 请结合你学过的古代山水诗文,谈谈你对“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态各异的景致与千变万化的气韵”这句话的理解。(5分)

第三部分 写作与表达(共50分)

22. 请以“那一刻,我读懂了山水”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 A

2. D

3. C

4. A

5. A

6. (1)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4)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7. (1)示例:家国情怀心中藏,青春奋斗志四方。(运用对偶修辞)

(2)①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屈

(3)示例:这种行为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优厚待遇虽诱人,但祖国的发展更需要人才。他们放弃小我,投身国家建设,用专业能力助力发展,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践行者。他们的选择,让个人价值在国家发展中得以实现,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甲、乙)

8.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

9. (1)同“缺”,空隙、缺口 (2)逆流而上 (3)飞奔的马 (4)经过

10.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南岸山峦重重叠叠,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块石头,颜色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11. 内容上:【甲】文侧重写江水的四季变化和不同情态(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悠);【乙】文侧重写江水的纡回幽深。写法上:【甲】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江水特点;【乙】文通过描写山石形态和引用歌谣侧面表现江水特点。

12. 引用歌谣印证了前文对山水特点的描写(如【甲】文印证三峡的绵长、【乙】文印证江水的纡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二)文言文阅读(甲、乙)

13. (1)考虑,想到 (2)于是,就

14. 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15.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6. 【甲】文表达了被贬后的豁达与闲情逸致,在月夜赏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乙】文通过回忆昔日欢聚与如今人事俱非的对比,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悲痛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现代文阅读

17. ①山水是审美的对象(形态与气韵之美);②山水是精神的寄托(安放心灵的港湾);③山水蕴含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理念)。

18. 举例论证。列举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和吴均描绘的富春江,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山水之美,在于其形态各异的景致与千变万化的气韵”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当人们遭遇人生困境(如仕途挫折、心灵迷茫)时,自然山水能给予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苏轼被贬后在月夜山水间获得豁达,王绩在野望中以山水消解怅惘,可见山水成为中国人安放心灵、实现精神突围的港湾。

20. B(“唯一精神寄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精神的寄托”“安放心灵的港湾”)

21. 示例: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塞外大漠的壮阔景致——孤烟直立,长河蜿蜒,落日浑圆,气韵雄浑,展现了边塞山水的独特之美;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既有潭水的清幽,又有急流的灵动,尽显山水的情态与气韵之美。

第三部分 写作与表达

22. (评分标准)

一等(45-50分):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优美,能结合具体经历或感受诠释对山水的理解。

二等(38-44分):立意明确,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能体现对山水的感悟。

三等(30-37分):立意基本明确,内容较具体,情感平淡,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对山水的理解不够深入。

四等(29分以下):立意模糊,内容空泛,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偏离题旨。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