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高考作文:真题+优秀作文(附旁批)+总评

2025-10-02 00:2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4人

全国一卷

(浙江、山东、江苏、河北、福建、湖北、 湖南、广东、安徽、江西、河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爱国有实感,信念有颜色

江苏一考生

“你愿意为国捐躯吗?”置于现代语境下, 知乎用户抛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让人诧异的是,一些人展现出的犹疑精准刺痛了时代的症结,有关“爱国主义实感去哪里了” 的叩问成为热议的焦点。( 以知乎“你愿意为国捐躯吗”的热议话题切入,迅速点出“爱国主义实感匮乏”的时代症结,用设问引发读者共鸣,跳出对材料的直接复述,从现实问题关联材料核心,开篇即搭建“现实叩问—历史回应”的写作框架,入题巧妙且有现实关怀。)

一则高赞回答跃入公众视野,大意如下:你为什么犹豫?因为你从小被泡在和平的蜜罐里。把这个问题放到八十年前、一百年前,为什么先辈能义无反顾地说出“我愿意”?--你没有见过至亲在屠刀下绝望落下的最后一滴眼泪,随肃杀东风干枯的最后一根白发;你没有见过你的家乡一夜之间化为焦土,从此茫茫天地,漂泊无依;你没有见过侵略者的刀横在你的脖颈,你的面前延展出两条路:或带着刻骨铭心的恨与痛沉默死去,或鼓起勇气折断那把刀浴火重生。( “高赞回答”段落:通过对比“和平年代的犹疑”与“战争年代的义无反顾”,用“至亲的眼泪”“家乡的焦土”等具象场景,还原先辈面临的绝境,为后文解读材料中“坚守”的意义做铺垫,文字有画面感,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共情,衔接自然。)

短短一段文字,与唯唯诺诺的明哲保身论形成鲜明对比,更暴露出当今某些人对爱国主义的共情已然匮乏——这种精神上的疏离,比任何直接的否定都更令人痛心。正如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所描绘的那被战争毁灭、被历史遗忘的一代人,最可悲的莫过于他们的牺牲被归结于轻飘飘的一句“西线无战事”。( “精神疏离”段落:引用《西线无战事》的例子,将“爱国主义共情匮乏”升华为“历史记忆的疏离”,指出“牺牲被轻描淡写”的可悲,从“现实问题”转向“精神根源”的剖析,深化论述层次,同时为下文回归材料、强调“铭记历史”埋下伏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方宝庆的“开不了口”,到艾青笔下的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再到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这些形象共同诉说着一个事实: 中华民族从未被毁灭,先辈的血与泪更永远不会被遗忘。中国人会将这一代人的血泪一同凿进民族的历史记忆,岁月的霜雪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火从未熄灭。 ( “历史教科书”段落:紧扣三则材料,将方宝庆“开不了口”的压抑、艾青“嘶哑歌唱”的呐喊、穆旦“带血拥抱”的坚定,归为“民族灵魂之火未熄”的证明,实现“现实问题”与“材料内涵”的强绑定,明确材料与“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关联,论点支撑有力。)

艾青的火把烧了十年、百年,亮堂堂照到今天,火光落处,是无数先烈用血肉铺就了通往今天的康庄大道。“然秉生天地,何敢退却? 三尺微命也,留名一页。”笔墨太单薄,书不尽无穷的血泪与无尽的歌唱;笔墨又太厚重,书尽无数的别离与无际的死亡。家人在战争离别时的赠言,从来不是“不要受伤,早点回来”,而是“你对得起国家,就是对得起咱家”。无数重叠的历史影像不断丰富着民族的精神谱系,更为民族的血脉增色添辉。( “艾青的火把”段落:以“火把”为意象,串联“先烈血肉铺就大道”“家人离别赠言”等场景,将材料中“苦难中的坚守”延伸为“民族精神谱系的构建”,用“对得起国家就是对得起咱家”的细节,让“爱国主义实感”具象化,避免空泛议论,情感真挚动人。)

但,仅仅书写是远远不够的——从书写到铭记,从铭记到新生,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坚信所谓“西线无战事”的时代抹杀、历史失语不会重演。从今天、明天到遥远的未来,纵使泡在和平的蜜糖里长大,我们仍然会触碰故纸堆背后炽热灵魂的余温,为青史余烬的新火献上热烈的拥抱,并为维系来之不易的和平贡献力量。( “从书写到新生”段落:提出“书写不够,需铭记与行动”的观点,将论述从“回顾历史”转向“当代践行”,强调和平年代仍需“触碰炽热灵魂”“维系和平”,回应开篇的时代症结,让文章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指导意义,逻辑递进自然。)

老舍的沉默,是压抑中的坚忍;艾青的嘶哑歌唱,是苦难中的呐喊;穆旦的拥抱,是伤痛后的相信。三种姿态, 共同谱写出中华民族在黑暗中不屈的灵魂:面对山河破碎, 面对流血牺牲,我们积蓄力量,执着发声,相信未来。( “三种姿态”段落:精准提炼材料中三人的精神内核——老舍“压抑中的坚忍”、艾青“苦难中的呐喊”、穆旦“伤痛后的相信”,并将其归为“黑暗中不屈的灵魂”,高度概括材料共性,强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论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你愿意为国捐躯吗?”翻看众人的回答,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响彻耳畔,抛却“精致个人主义”,赤子情怀照彻中华天地:“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红!” ( “信念的颜色”段落:呼应开篇的“为国捐躯”设问,引用“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的时代话语,将“爱国主义实感”升华为“信念的颜色”,收束前文论述,同时强化文章的情感共鸣,让论点更具感染力。)

“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历史的伤痕终将愈合,民族血脉之河永远奔流,向前,再向前。爱国有实感,信念有颜色!(以“伤痕愈合,血脉奔流”的意象收束,再次点题“爱国有实感,信念有颜色”,既呼应标题,又给人以希望与力量,语言凝练,余韵悠长,完成“现实叩问—历史解读—当代践行”的完整闭环。)

总评:

本文是一篇立足现实、紧扣材料、思想深刻且情感饱满的高分作文,核心亮点如下:

1. 立意角度新颖,现实关联紧密:跳出对“材料场景解读”的常规思路,以知乎“为国捐躯”的热议话题为切入点,将材料中“苦难中的坚守”与“当代爱国主义实感匮乏”的现实问题结合,立意既有材料支撑,又直面时代症结,让“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更具现实意义,避免空泛的历史抒情。

2. 材料解读精准,融合自然无痕:全文始终围绕三则材料展开,先以“历史绝境”铺垫材料人物的精神底色,再提炼老舍、艾青、穆旦的“三种姿态”,最后将其升华为“民族不屈的灵魂”,既不脱离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实现“材料—历史—现实”的有机贯通,解读有深度且逻辑严密。

3. 论证层次清晰,逻辑闭环完整:文章以“提出问题(爱国主义实感匮乏)—分析根源(历史记忆疏离)—回应问题(材料人物的精神传承)—解决问题(当代践行与信念坚守)”为脉络,从现实叩问出发,经历史解读,回归当代行动,最后以“信念有颜色”收束,逻辑链条完整,层层递进,说服力强。

4. 素材运用灵活,情感共情力强:既有《西线无战事》的文学引用,又有“家人离别赠言”“先烈血肉铺道”的具象场景,还有“中国红”的时代话语,素材兼具文学性、历史性与现实性;语言上善用意象(火把、伤痕、血脉)与对比(和平与战争、犹疑与坚定),情感从“痛心疏离”到“共情历史”再到“坚定信念”逐步升温,极具感染力。

5. 主题升华自然,时代价值凸显:文章不仅停留在“铭记历史”的层面,更强调“从书写到铭记,从铭记到新生”的当代责任,将材料中的“苦难精神”转化为和平年代“维系和平、贡献力量”的行动指南,凸显青年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担当,主题有高度,时代价值鲜明。

整体而言,本文既严格遵循“结合材料”的要求,又以现实问题为锚点,实现了“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深度融合,思想深刻、情感真挚、逻辑严密,是一篇兼具思辨性与感染力的考场佳作。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