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具体,越深刻——考场作文突破“既……又……”平庸立意的方法

2025-10-16 23:5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9人

葛福安

有同学拿来这道作文题,是他们学校选的南京高二的检测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应该还是处于 “全民思辨性写作”的时候的题目,不过,从近期所谓三则文学性材料组合式的作文题而言,对于今年的高三学生,这道作文题,还是可以有训练的价值。

有什么训练价值?

当然是思辨性写作表达。

【原题呈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高尔基说: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不妥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不论是季节还是人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这同学听我说以上的 “思辨性写作价值”的话,就问:这道作文题,能写出什么‘思辨性’呢?不就是高尔基说得对,有人说得也对吗?

我回应道: “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更需要你的思考,这才能让写作有价值。”

要写出高分或满分作文,就要打破这种 “ A 如何, B 如何, A+B 又如何”的写作套路。

学生脸上显出困惑: “不能这样写?还能怎样写?”

我说:我先不说该怎样写,我说了,那是我的看法,又不是你的,就像你说 A 如何? B 又如何? A+B 如何?关键是你自己是如何。你没有提及,那就无法落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这一写作指令要求。写这道作文题,不能是简单的‘加法’。为了说明这样想是有可能的,我们还是从题目材料上看,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那么,题目材料有怎样的特征呢?我们列表格表示,会看得更清楚些。


题目要素构成

分析

写作

材料

高尔基说: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不妥协。”

高尔基,是文学家,言说具有不可否定的权威性; “我们”,是全称判断;“来到这个世界”,一是来到,一是这个世界,那么,这句话,指向“人如何面对世界”的哲学命题;“就是为了”,侧重目的性,不容置疑;“不妥协”,中心概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 “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不论是季节还是人心 。 ”

“在日常生活中”,是讲现实生活的世俗性,与高尔基的哲学意味有比较的空间;“我们”与上一则材料的“我们”相同;“又经常听到”,强调这句话的普世性,也具有不容置疑的一面;“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适应”为题目另一核心概念,与“不妥协”相对立;“温度”有比喻用法,“不论……还是”做补充,强调范围更广泛,这句话的合理性更有广泛性;其中“季节”“人心”,更有关联现实性和思维空间。

写作

指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以上材料”,显然是两则材料;“引发”,强调写作动力;“你”写作主体;“怎样的思考与认识”,与“联想与思考”有所不同,但也可以视为不同。

写作

要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

“选准角度”很重要,二元概念的选择性与突破性,正是“确定立意”的关键。

因此,两则材料,从限定语上看,第二则材料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对第一则起到启发功能。

如果我们把题目的两则材料加以改造,变成一个填空题形式的样子,可以是这样的:

在 时,我们会想到高尔基说的一句话: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不妥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不论是季节还是人心。”

请你在横线上补充出恰当的内容。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或短语,让这个材料的情境、对象或领域,有了具体性的内容呢?

换一句话,如何找到与 “在日常生活中”相对应的或对立的限定语呢?哪一个可以成为确定立意的关键限定呢?

这样设计一个填空题的目的,显然是也让 高尔基的这句话有了限定性内容,选择出恰当的限定语,需要联系高尔基的生平,但是,最重要的,还倒不是什么 “知人论世”,而是要和这句话中的“来到这个世界”作语意衔接。

“ 来到这个世界 ”, 是生命维度的表达,有某种生命哲学的意味, 它更像是在 “理想追求中”或“精神层面上”发出的宣言; 这一表达,正好与 第二句话 “日常生活中” 的关联现实意义的限定相对应 。 这 种语境差异 , 可以让我们把握到题目的 思辨空间 , 即面对世界,我们的 人生 , 是否可以分为 “理想状态”和“日常状态”?在不同状态下,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材料作这样适应性 “改造”,两则 材料共同构成的意蕴的理解,文章写作角度的选择,文章核心立意的确定,就相对容易很多。

这就是题目的具体语境中特别的限定,给我们带来启发,可以让我们突破 “既……又……” 这类立 意平庸 的写法。

为什么说 “既……又……”是平庸的写法?“既……又……”,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多是思维的平行排列,基本没有曲折和变化。

由此可知, 高尔基的 “不妥协” , 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有着具体的历史内涵。通过历史维度的具体分析,我们就能避免对概念的抽象理解, 可以 看到 ,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 “不妥协”可能表现为对真理的坚持,也可能异化为固执己见 。 同样, “适应世界的温度”也有其文化渊源。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智慧和“与时俱进”思想,是农耕文明背景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生存哲学。 “适应”既可能是智慧的选择,也可能滑向无原则的妥协。

因此, 面 对 “不妥协还是适应”的困境,我们需要思考: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应该不妥协?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应该适 应?

比如,当涉及原则问题、底线问题时 , 如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人格独立 等 ,我们必须不妥协;当涉及方法策略、手段途径时 , 如工作方法、沟通方式 等 ,我们需要灵活适应。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需要对科学真理不妥协,但对技术路线可以灵活适应;在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对文化精神不妥协,但对表现形式可以创新适应。

再者,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为什么而不妥协?为什么而适应?比如,我们可以为 理想信念 而不妥协,为公平正义而不妥协,为真理规律而不妥协;我们可以为时代发展而适应,为人民需要而适应,为事业要求而适应。 再如, 面对 “ 内卷 ” 现象,是不妥协地反抗异化,还是适应竞争规则?

这就是 “ 主体立场 ” 明确 的思考 , 它能超越概念的游戏,展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关怀。 不同的立场会导致不同的选择,而这正是文章展现思想深度的机会。

这就是 “思辨”的力量,正如孙绍振教授在评析 2021 年高考作文的文章标题所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往深处想一想,即便是现在的考场作文里使用 “烂熟”的事例,经你一具体分析,也会有不同的深度。

司马迁于牢狱之灾中选择隐忍 “适应”,绝非对尊严的妥协,而是将不屈之志“不妥协”地熔铸于《史记》的旷世篇章;苏轼在跌宕仕途中“适应”地方风土,其豁达背后是对文学理想与人格操守的绝不妥协;鲁迅先生“适应”时代需倡白话文、办刊物,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向旧世界“不妥协”地掷出投枪;袁隆平数十年“适应”田间地头的艰辛科研环境,恰是对“中国人养活自己”这一信念的永不妥协。可见,真正的强者从不在二元对立中简单取舍,他们融“适应”和“不妥协”为一体,在具体境遇中审慎权衡,最终驶向理想彼岸 。

此段落严格遵循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辨方法,通过剖析每个典范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独特选择,揭示其“适应”与“不妥协”的辩证统一,从而有效避免了简单堆砌事例的“低端”论证,展现了思维的深度与高度。

这种基于具体分析的论证智慧,远比任何僵化教条都更深刻、更有力。

总的来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 ,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高考作文考核的重要目标。

记住 这句话 : 一 具体, 就 深刻 ;越具体,越深刻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背后,是一个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有层次,思考有深度,思想有力道的人。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