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破迷局: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量身定制的成长!

2025-09-16 08:1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2人

我时常在想,人这一生好似一场永无止境的考试,从出生到婚恋到育儿,从教育到职业……我们无休无止的寻找着一个又一个成功榜样的标准答案,生怕走错一步,就会掉队。

可回头再看,我们越追求这些榜样标准,却越迷茫、彷徨和不安!

当我在读到《论语》中孔子为门生提出的同一问题,竟给出的是截然相反的答案时,我才明白:或许,是时候该换个视角了。

孔子在他智慧的回答中,揭示出所谓好答案、标准答案的真相: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量身定制的成长。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教就马上行动呢?”

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马上行动。”

公西华问孔子:“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该马上行动’。两人问题一样,您的回答却不一样,我很迷惑,斗胆问问为什么。”

孔子说:“冉求做事常犹豫不决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勇气逼人行动莽撞,所以要抑制他。”

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为何?因为,世间从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答案。

子路,犹如一辆油门踩到底的跑车,孔子教他要懂得踩刹车,不然,有危险;冉有,恰若是那不敢挂档,总在低速行驶的车辆。孔子则帮他推进档位,勇敢向前跑起来才能驶达目的。

这便是孔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答案,不在别人嘴里,在自己的认知里

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标准答案。

什么好学生的十个标准,成功人士的五个习惯,完美伴侣三要素……而我们欣喜若狂的捧着这些清单,犹如对着一张藏宝图,虔诚地把自己装进一个个看起来标准而正确的套子里。

可结果,我们越来越焦虑不安,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那个标准要求之下的自己。因为,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自己,我不是他或她!

我想起一部经典之作《正面管教》,里面有一则关于找到“你的答案”的生动故事。

书中写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她班上有两位学生。一个叫汤姆,精力旺盛,爱出风头,上课抢着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时总想主导一切,他看起来真像那个孔子的门生子路。

另一个叫莉莉,文静内秀,观察力敏锐,但从不主动发言,别人问她意见,她总是说“你们决定就好”,她这性格和孔子门下的冉有类比。

按常人的思路:老师是不是应该鼓励莉莉多发言,批评汤姆别太霸道。

可这位老师的做法,我觉得堪称孔子智慧的现代版。

小组项目中,老师没有强迫莉莉当组长,而是对她说:“莉莉,你的观察力特别好,这次你来做我们的记录观察员好不好?专门负责记下每个人的好点子。” 莉莉眼睛一亮,欣然接受。

而对汤姆,老师说:“汤姆,你反应很快,这次你来做计时官,确保我们每个环节都不超时,并且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时间。”

你看,老师没有直接下命令修正学生,而是给予他们不同的方向盘,让他们享受驾驶的过程,并从中探索出自己的方向。

莉莉的性格总喜欢“退”,老师就从这里切入,教她学会观察,以此来培养自己的信心,这就是引导她“进之”。

汤姆呢,爱抢答,爱出风头,性格里显而易见的“进之”,老师让他做计时官,就是教他学会控制节奏,这就是“退之”。

这位老师智慧的教育方式,也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让我联想到心理学名著《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的课题分离。

是啊,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他自己的课题。

无论是朋友、家人、老师,能做的是在看清他们的课题后,递上适合他们的工具,而非把我们认为的好答案或标准答案,强加给他们。

因为,我们生来,便是独一无二的,又哪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呢?

我们不应当活成套子里的人。

结语:


冉有、子路,是幸运的,遇见了孔子这位智慧的师长,得以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绽放自我光彩。

而我们也何其有幸,能千年前后读到这位圣贤的智慧之语:《论语》。

在经典里,慢慢读出自己,学会做自己的孔子,看清自己到底是需要该被推一把的冉有呢?还是该被拉一把的子路?

认识自己,才是得到好答案的第一步。

所以,答案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对自己清醒的认知里。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