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内容为流传于河南项城的民间传说,与史实存在差异,仅供文化故事参考。】
《青蛙无语蟾定乾坤》这个传说故事,当年就发生在今天的项城市范集镇尚店自然村。现有碑文为证。
据说清同治六年(1867 年)的夏天,炽热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仿佛永不停歇。8 岁的袁世凯来到尚店村姑母家小住。夜晚,闷热的空气如同凝滞的胶状物,让人喘不过气来。年幼的袁世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打湿了枕边的粗布。他望着窗外那轮朦胧的圆月,满心烦躁,无论怎么调整姿势,都无法驱散这份燥热与睡意。
姑父赵金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慈爱地摸了摸袁世凯的头,轻声提议道:“乖娃,去村外大坑边乘乘凉,说不定能好受些。” 袁世凯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一骨碌爬起身,蹦蹦跳跳地跟在姑父身后出了门。
夜色中的大坑北沿,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垂柳在月光的轻抚下,轻轻摇曳着身姿,枝条如少女的发丝般柔美,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然而,水面上传来的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却如同一把杂乱的琴弦,搅得袁世凯心烦意乱。他皱着眉头,小脸涨得通红,对着水面大声喊道:“大坑的青蛙到小坑里叫唤去!”
话音刚落,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原本喧闹的大坑瞬间陷入死寂,所有青蛙仿佛被施了魔法,停止了鸣叫。紧接着,只听见 “扑通扑通” 的声响,青蛙们纷纷跳入小坑,不一会儿,小坑里便传来了欢快的歌唱声。这神奇的景象,让袁世凯和姑父都瞪大了眼睛,久久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尚店大坑安静无声,小坑蛙声不断,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奇谈,人们都说,这小娃娃天生就有与蛤蟆沟通的神力。而这则 “蛤蟆听令” 的故事,从此在尚店村代代相传。
而袁世凯,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似乎也与蛤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身形矮胖,走路时呈现八字脚,两只眼睛精光十足,乍一看,确实与蛤蟆有几分相似。每逢阴雨天,他还爱张口嘘气,这一习惯更是让人们对他与蛤蟆的关联浮想联翩。
民间一直流传着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的说法,而巧合的是,袁世凯正死于五月初五端午节。传闻在他断气的那一刻,从床下突然跳出一只大蛤蟆,那蛤蟆怒目而视,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片刻后,便蹒跚离去,不知所终。
—— 这些附会的传说,或许是百姓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民间化解读,将争议人物的生平与乡土奇闻编织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