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19个热点话题】
一 、大国崛起
【常考设问】 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满分话术】(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 、中日关系
【常考设问】 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 议
【满分话术】(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 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 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 发展。
三 、中美关系
【常考设问】 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满分话术】(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满分话术】(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 响 。
五、对外交往
【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满分话术】(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六、民族复兴
【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满分话术】(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七、战争与和平
【常考设问】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满分话术】(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防止军国主义和极右势力抬头;
(4)力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考点二:考前必背一句话考点】
标志类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
2、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鸦片战争
3、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4、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5、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事件是——《 辛 丑 条 约 》
6、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里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7、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0、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的是——南昌起义
1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是——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失败的事件是——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发动
反革命政变
15、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 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
【考点三:材料综合题 ·答题技巧】
(一)“背景、原因、条件”类设问
1.题型解读
一般历史事件包括时间、背景、内容、评价四大要素构成。背景包括时间发生 的原因、条件、目的、动机。内容包括过程、经过、措施、结果。评价包括性 质、影响、意义、作用、教训、启迪等。这是中考考察历史事件分析能力的主 要切入点。
(1)“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者现 实环境。 一般是指某个历史事件的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包含了原因和条件。
背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回答的时候必须注意进行时空联系。
(2)“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一般回答为什
么,也就是必要性。原因主要包括内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 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对根本原因的思考:政治层面根本原因从经济 层面入手;生产关系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 手;社会意识形态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 入手;相同属性历史存在是发展从历史规律入手。
(3)“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一般回答有什 么 ,也就是可能性。
2.答题思路
(1)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①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 度分析。
②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 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③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 度去思考与分析。
【考点四:小论文题 ·答题技巧】
(一)答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 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 要作用。
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 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 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 一般有三类
(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 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
(1)字数限制,一 般在20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 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