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梅雨作为一种天气和气候事件,其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半个月到一个月。我们把雨带停留的这个时间段
称为“梅雨季节”,或叫“梅雨期”,并将梅雨季节开始的那一天称为“入梅”日,将梅雨季节结束的那
一天称为“出梅”日。一般而言,我国江淮地区在 6 月上旬到中旬入梅,在 7 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
即进入盛夏季节。
我国古代的历法规定:黄梅雨季从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算起,是为“入梅”;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末日
结束,是为“出梅”。不过,这种规定过于武断,因为虽然梅雨出现的时间段相对固定,但出现的日期并
不是完全固定的,甚至有可能出现“空梅”。
那么,我们常说的气象概念上的“入梅”和“出梅”又是怎样界定的呢?
在气象学里,对什么是梅雨给出了较为严苛的标准。在各省、市的天气预报业务中,入梅、出梅日期
主要是通过当地的雨日、雨量、气温以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来确定的,若符合各自所制定的标准,就意味
着入梅或出梅了。
浙江是典型的受梅雨影响的省份之一。该省气象局有关人士这样表述本省的入梅标准:夏季风暴发生
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活动范围大于或等于北纬 18°,小于北纬 25°,连续 5 日平均气温超过 22
℃;梅雨带的中心稳定在浙江中北部,包括浙北地区、浙中的金华衢州地区以及台州西北、丽水北部等地
区共 49 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中,三分之一以上站点测得 5 天中 4 天有降水。
由上述标准可以看出,某地是否处于梅雨季节,不仅要看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而且要看天气形势
和天气系统是否达标。这种判断方法更为科学严谨。相应地,“出梅”也有严格的气象要素指标。
除了正常的梅雨,江淮地区还可能有在 5 月底或 6 月初突然到来的“早梅雨”以及姗姗来迟的“迟梅
雨”,甚或有梅雨期超长的“特长梅雨”。1954 年,长江中下游从 6 月初就“入梅”,直到 8 月初才“出
梅”,整个梅雨季持续两个月以上,极为罕见。当然,江淮地区也可能会出现来去匆匆的“短梅”,或出
现“黄梅时节燥松松”的“空梅”和“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的“倒黄梅”。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象部门一直依据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这 5 个气象
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开展梅雨监测预报。2000 年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情况逐渐发生改变,主雨带集中在
淮河流域,导致 5—7 月江淮流域虽然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却又达不到梅雨划分标准所规定的降雨
量。梅雨季的预报和判定陷入窘境。
2017 年,随着《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的正式颁布,梅雨的监测标准得到统一。国家标准中,梅雨
区在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的基础上,增加了江西和湖南两省,并将梅雨监测区域划分为江南区、
长江中游区、长江下游区和江淮区。在后来的实践中,根据实际需求,又把长江中游区和长江下游区合并
为长江中下游区,并进行梅雨监测。如今,梅雨共分为 3 个区域进行监测,即江南区(Ⅰ)、长江中下游区
(Ⅱ)、江淮区(Ⅲ),各分区的梅雨监测区域代表站分别为江南区 65 站、长江中下游区 157 站、江淮区 55
站。
总体而言,《梅雨监测指标》对入梅及出梅的时间和梅雨强度等有了详细表述和客观规定。其中副热带
高压脊线位置、日平均气温条件和梅雨期间的降雨日数判识这三个指标十分重要。
(摘编自王元红《“梅黄雨细”里的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