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朝政治——三公九卿
①中央机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行政事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三公”;奉常(九卿之首,执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执掌宫殿警卫)、卫尉(执掌宫门警卫)、太仆(执掌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执掌司法审判)、典客(执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执掌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执掌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执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九卿”。
②地方上:郡县制(全国共划分成三十六郡)——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意义:秦朝政治开创并构建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框架,从此,加强中央集权成为了历代皇帝治理国家的核心任务。
2.汉朝政治
①概况: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
②地方上:郡国并行——诸侯国和郡县制同时存在;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3.隋唐政治——三省六部制
①概况:隋朝开创、唐朝完善。
②中央机构: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辖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其中,尚书省又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共六部职能部门分理政事)。
③地方上:州县二级制——官员由中央委派。观察处置使(唐后期设立)——负责监察地方。
④制度优势:起草——审议——执行为一体,提高了政令的合理性,降低了决策的失误率,分化了宰相权力,进而强化了皇权。
⑤节度使: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长官(军政经于一体),提高了对外作战的效率,巩固了边防——优点;但独立性较强,容易形成“外重内轻”、地方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与节度使(方镇)有直接关系——弊端。
4.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①概况:诞生于隋朝(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一种以才学(才能)为主要依据,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兴起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九品中正制”逐渐固化,世家大族垄断的选官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皇帝用人的权力受到制约。
③影响:扩大了皇帝的用人权力,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皇帝而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士人可通过科举考试实行阶层跨越——对读书人来说;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素养——对官吏来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而言。
5.宋朝政治——二府三司制
①概况:北宋设立。
②中央机构:中书门下(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上的宰相负责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专掌军政大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割宰相军权)——“二府”。
盐铁司(执掌盐铁、工商税收及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负责国家财政收支、赋税调配)、户部司(管理户籍、土地税及民政事务)——“三司”
③地方上:设置“路”,作为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扩大转运使职权,执掌一“路”的财赋、监察——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④北宋政治的特点:分权制衡——以此强化皇权。
6.“崇文抑武”/重文轻武/重文抑武
①概况:北宋初年提出的治国方针,南宋时期一直沿用。
②目的:根除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政权更迭的弊端,进而巩固皇权。
③表现: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不知将,将不专兵”、军队定期轮替换防;大力发展科举,提倡文教之风。
④影响:彻底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政权更迭的弊端,促进了文教、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使得两宋人才辈出,文化兴盛。
7.元朝政治
①中央机构: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理西藏及全国宗教事务)。
②地方上:行省制(全称“行中书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各行省分割犬牙交错——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澎湖巡检司(隶属于元朝福建行省泉州府,主官为澎湖巡检)——管理今台湾地区。
③影响: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我国省制地方行政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8.明朝政治
①中央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皇帝的秘书机构;督察院——负责监察、弹劾及建议;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军事;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地方上:都指挥使司(军事)、布政使司(民政)、按察使司(司法)——省级机构,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③明朝政治的特点:分权制衡、特务统治,皇权(君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