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10组优秀「思辨文段」汇编,涉及高考热点主题,超多小众素材!

2024-04-27 19:5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75人

01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讲,“自我中心”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阅历和社交生活的丰富,自我认知水平会延展拓宽,人们会愈来愈发现“自我中心”的局限性。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文段一】

       诚然,在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形成“自我中心”能够帮助我们的祖先认识自己,模铸完整的个体以适应世界,与世界共同发展,其对于人类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组成我们每个个体必要的部分。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阅历愈发丰富,社交活动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对于自我的认识似乎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简洁明了一个“我”的层面上了。长期将自己包裹在“自我”的茧中,拒绝接受外来事物,进而将会逐渐与社会脱节,形成仅仅以自我为中心的蛮横个体,而对社会造成危害。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高铁霸座、高空抛物等新闻无一不向我们宣告着自我中心正吞噬着人们本善的内心,甚至将人们拉入“利己”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文段二】

       王尔德曾言:“只有浅薄的人才认识自己。”其中的“浅薄”便是无法脱离“自我中心”的糖衣裹挟,无法自拔而造成对于自身片面而扭曲的认知所产生的,其有界性酿就了这一灾难,而社会阅历与社交生活的磨炼是近乎无界的,它包含着全方位,多角度剖析自我的机会。自我认知水平会因此而随之变得无界,不断更高、更广角度的延展拓宽中,更为丰满而真实的自我就此重构。


02

有人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赞同吗?

文段

【文段一】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主张人们要抓住今天,速度时代确实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闲暇,然而有些人则浪费时间,一事无成,我们应该抓住更多的闲暇时间,在某些方面挑战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重视平日对自己的培养,注重量的积累,扎住时机,促成质变,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闲暇时间,而不是一事无成。

       速度时代即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又为人们带来的新的机遇,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平庸。”在速度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利用闲暇,而不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文段二】

       随着生产方式的加速、高效,我们的生活也一步步的便利。古时农耕社会,游山玩水只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农民们由于生产条件落后缓慢,困在了土地上,披星戴月早起晚息,仍难以维持生计。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高效的生产,也腾出了娱乐的时间,丰富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使生活的乐趣意义增长。因此,速度时代的来临诚然是我们的福音。

       但是,时代的狂风在刮过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吹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阅读、快节奏的娱乐……在生活中,快并不代表高效,而更多是半知半解,与其带来的空虚感。我相信大多数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刷着刷着短视频就忘记了时间,等回过神来反思,竟发现前一段时间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这些被狂风吹走了的时间,便是速度带来的弊端。于是,焦躁笼罩着人们,并与之相伴的忙碌感。时代的狂风给我们吹来了闲暇,此刻却又将其再次吹走,使我们内心更加空洞、不安。因此,我们在速度时代中也要坚守本心,以不急不慢的姿态去感悟、享受生活。


03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从倾向于做“最优”选择入手,或许可以帮助理解人与选择的关系,进而分析“最优”之悖论。首先,倾向于“最优”,根植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底层需求。正如经济家中“理性人模型”所揭示的,在有范围的选项与抉择的自由兼具时,人会发挥趋利避害的能动性,以求得“最优”便收益最丰。此外,选择之于人生,就如石板之中路径,无处不在且塑造不止。熊培云曾说:“人正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追求“最优”选择,在此意义上,则代表了人重视选择,希冀更好人生与自我的心理。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有诸多因素阻碍我们真正做出最优的选择。首当其冲,认知的局限是难以完全克服的壁障。“最优”的选择离不开综合考察客观要素,从物理规律到时代特征,只有把握完整信息群,进而再用理性加工统摄分析,方能得出最有利的选择。毕竟人非计算机,既无法获取储存海量信息,更不能严密计算利弊,故而在客观条件上便受到束缚,与“最优”无缘。

      不仅如此,正如韩炳哲指出的,当下的人们倾向于“绝对的当下”这一时态,这导致我们做选择时的视野窄化、短浅。“最优”我们自认为或许只用对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时有用,而却忽视真正可谓“最优”的选择。则可以草蛇灰线,为陆续不断的“更优”选择打下基础。国家的经济战略也正是立足历史长河,兼顾未来趋势,而具有其优越性和指导意义。(《“最优”选择之我见》)


04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功利熏心一味贪“快”是劣马,终会掉入“速成”陷阱,马失前蹄,事与愿违。

       “速成”之风早已令人趋之若鹜。“十五分钟搞定高考英语”“八分钟掌握文言解题技巧”“五分钟巧解分段函数”诸如此类的短视频标语一定也抓取过你的眼球,点进去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宝贵的八分钟;更有些夸张的“成功学”宣传让许多成年人幻想快速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纷纷落入传销组织,遭遇价值崩塌,信仰失落,幻想的商业帝国遥遥无期,欠下的巨额债务却步步紧逼!

       亦步亦趋一心恋“稳”是驽马,总是陷入“拖沓”怪圈,心猿意马,错失良机。

       “稳”并不是一味跟随,“别人考研你也考研”“别人考公你也考公”“今天俯卧明天再撑”“万事不慌,只想躺平”许多年轻人所谓的“稳”是被动的、怯懦的、犹豫且脆弱的“稳”,看似小心翼翼踩着别人的脚印观望似地前进,其实将宝贵的时机全部浪费。那些在某乎上狂刷高考名校经验的人,看到的无非是“没怎么复习很神奇就考上清北了”的“凡尔赛”和“我每天只睡4小时废寝忘食的努力复习了3年”的“苦情派”,这样的经验毫无意义,反而让你掉进“拖沓”怪圈,与其这样心猿意马,错失提升学习能力的良机,倒不如把控好自我节奏好好练几道题。

       又快又稳“蹄疾步稳”是良马,善调步伐,能控节奏,能成步法,方行稳致远。

       “良马”“良才”绝不只是标签,是完整的过程性评价,真正的良马“蹄疾步稳”日行千里是它在行进中不断地调整步伐,“蹄疾步稳”很难,需控制“快慢”“稳急”之节奏,形成自己的一套“步法”,步法得当,蹄疾步稳,千里方可日达。于我辈,“贪功冒进,恋稳拖沓”是错了步伐、失了节奏、乱了步法,随时都可能遭遇崩盘,最后落得前功尽弃、人仰马翻,事与愿违!


05

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文段一】

      在这个推崇工具理性的社会中,人们弱化了做一件事的价值意义,而更多的追求结果利益的最大化。基于这既定的时代现状,“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选举时,我们选择票数最多的人当选,因为他凝聚了多数人的认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团队合作时,我们往往依照大多数人的共识办事,因为顾及了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合作时能够更加团结,便更有可能达到优良的效果。“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似乎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因为也广受认同,仍在推崇。

      然而这一原则的背后也隐示者群体中存在的隐患。由于人们知道事件的结果必将倾向于大部分人,他们便渐渐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意志,抱着自己的意志终不会被采纳的不自信心态,被框定在这样的思维定势,刻板印象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畅所欲言,而宁愿随波逐流,做毫不起眼的“小透明”。

      叔本华曾说:“这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自身的思维意识。”因为顾虑自身见识的短浅,担心受到他人的嘲讽,不认可,人们选择将自己“关”了起来,任由自己被裹挟着被动前行,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彻底的麻木和无知。

【文段二】

      “少数服从多数”被广泛认同有其社会心理因素。人的从众心理促成了这种选择。当事人所持观点与被认为的主流观点向左时,因为本身的不够权威性与自身经历,学士而受到限制的个人认识会促使你放弃自己的观点,转而投入主流观点的怀抱,有这种从众心理也是极为正常的。

      但是,如果多数人都选择闭口不提自己的想法,盲目随大流,那么人都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也转变为单向度的社会,人也就变成一座大型机械中不知疲倦运转的零件。

      所以,我们需要拥有见识超群勇用于发表自我不同意见的少数。拥有这些少数以后,人们就拥有了质的多数,主流观点其本身是否正确的能动性。他们还能激发曾经因对自我不自信而选择听从大流的人们的主观创造性与点醒那些随波逐流太久忘却自我的“零件们”。这时,人们在这些见识超群的少数下恢复了社会的活力。并开始推动这社会向更好的地方发展。与此同事,一些人在向看这些少数靠近的同事,也开发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通过大量的学习也让自己成为了只是见解超群的人,开始向更多的人们提出自我介绍,对多数进行质疑。


06

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文段一】

      语言是一条不断流变的河流,不断有新的支流注入又在时间的作用下淘去泥沙继续向前奔流。掬起经淘洗后的金砾,我们欣然享受,但也请不要因厌弃此刻的泥沙而拒绝新流的注入——它们是语言活力注入的必然副产物,请接受它,并耐心地淘洗它。

      在这个全新、纷杂、多变的语境中,在网络上使用新词无可厚非,亦是适应时代的应然之举,但有识之士也须时刻谨记自己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亦是塑造者的担当与责任:保有严肃语境,保有逻辑与细腻,保有深刻思考的自觉,保护语言不至失重与低俗。

【文段二】

      波兹曼早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议题,即我们社交环境逐渐将我们变成一种追求轻快快餐的人。现代人精神世界随着信息社会的便捷似乎也自动简化了。对此有正反两方面辨思:首先,网络新词的研发也有其积极的表象,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是对语言的再革新,同时随着时光的推进淘汰而成为一种烙印;然而,新词是情感的浓缩而非替代,它不能成为人们放弃更深层次表达的借口。康德早在审美论中提出我们追求美、追求艺术是因为他们给我们精神心灵以抚慰,是一种精神归宿。若抛弃对词和情感的推敲,何谈美以及真与善的追求?恐怕导致更甚如砸坏工艺品、在蒙娜丽莎脸上喷漆一类精神荒芜带来的毁灭性虚无:这将是一种哀鸣。


07

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的心。我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光闪闪的代表成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明亮、璀璨。

      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为风景,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有谁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


08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永远缺乏冲破桎梏的勇气,仅仅希望从固有的东西中获取成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这些人永远只能成为平庸者,只能沿着创新者留下的脚印缓慢前行。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只有不断地进取创新,才能真正得到火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真正意识到创新的意义,不再过分沉醉于传统的马车,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渐渐地落在渐行渐远的马车后面。

       李四光曾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蚕壳以外的世界的。墨守成规的人即是这蚕,他们被那严丝合缝的茧壳遮住了视线,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己的“马车”,一切新事物都能被他们理解为用旧事物叠加而能带来,我们应该撕去这层厚重的茧壳,而去追随“火车”。


09

人们争论对错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有人认为解决问题最明智的方式是不争对错。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争论的“争”字体现了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们平时不是遇到很多疑难、困惑吗?这时候,我们要敢于争论,打破迷信的束缚和权威的压抑,努力发表个人的见解。当欧洲正处于牛顿的“微粒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玻尔却敢于对此提出疑问,坚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后来闻名全球的光的“波动说”。试想,没有勇气的人又怎能向权威挑战,为寻求真理而不顾一切呢?

       当然,争论的前提是争论的问题有可“争”之处。我们要避免无谓的争论,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如果你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对于因关心自己而表示反对的人心存感谢,那么,你就不会因别人的意见与你不合而懊恼了。因为任何肯花时间对你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必然和你一样对同一件事情表示关心。把他们当作帮助你的人,或许就可以把别人的反对升华为真诚的友谊。因此,如果明明自己不对,就不要为了个人面子和尊严而固执己见。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勇于因自己的错误而向别人道歉。


10

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选择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执意逆向而行又可能太愚顽。

对此,你怎么看?

文段


       布鲁诺不慕“地心说”的潮流,坚定地抬眼眺望星空,贯彻了理性唯物的信念。梁启超不顾“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流,坚定地公车上书求变法,践行自强救国的主张。潮流,往往以其声势浩大的主张和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舆论,不断吸纳盲从的追随者。而逆行者突破重重阻力,以热忱的心无畏前行——布鲁诺被迫害至死,梁启超流亡海外。你也许畏惧、唏嘘,他们放弃紧跟社会主流,却在时代发展的路上逆向迈出一步。你能说,他们愚顽吗?

      然而,徒有勇气而缺少审视时代的理性智慧,便可能在冲破重重束缚后,误入歧途,陷入自我沉迷或否定的死胡同。尼采早年提出“只要与大众脱离,我们就能维持自己的纯粹性。”你看见了他不盲从潮流的勇气,逆向而行的举动。可他晚年固执己见,进而醉于一家之言,蔑视女权。这种执意便是愚顽,和那些附庸风雅之人别无二致。光有勇气是不够的,逆行者要警惕刚愎自用,逆行是走向另一片天地,绝非与现实、时代、真理彻底脱节。

      你要做智慧勇敢的逆行者,就得先扎根于现实,再谋求打破单行的轨道。现代,逆行往往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并非单纯的颠覆和推翻,而是冲破潮流的成见与干扰,在名为不可能的土壤上孕育可能的鲜花。你既要深刻洞察盲从的本质诱饵,即主动放弃思考辨别之能力,亦应借助已有技术不断创新,绝不闭门造车。你能成为逆行者,便是自盲从和愚顽中艰难蜕变,相信自己,而非放弃自己或迷失自己。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