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垂死的杜聿明问郭汝瑰:我最后问你,你是不是共产党

2024-04-18 15:42 来源: 知识窗 本文影响了:594人

1981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住院治疗,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在北京开会的“红小鬼”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而这也是两人继淮海战役分别三十多年后的首次见面。

当时杜聿明已经非常虚弱,但看到郭汝瑰后,他还是激动地强撑起来,紧紧抓着郭汝瑰的双手。寒暄过后,杜聿明向郭汝瑰问了一个问题:“我最后再问你一次,就想听句真话,当时你是不是共产党?”

听到这个问题,郭汝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可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杜聿明三十多年,他一直都在等着自己的回答。

只不过,当时郭汝瑰的真实身份还没有得到公开,他不能违背党的纪律。但看到眼前病之将死的老同僚,他又不忍欺骗。

于是,他轻轻拍了拍杜聿明的手背,轻声回答:“当时的我们,只是立场不同…”

虽然郭汝瑰并没有直接承认,但那一刻,杜聿明还是全都明白了,他的怀疑没有错,他一直都是对的。

原来,早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杜聿明就曾怀疑过郭汝瑰的身份,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自己就够廉洁了,可“郭小鬼”(郭汝瑰的外号)更是清廉的不像话,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如此作风很像是共产党员。

这个理由如今在我们看来的确没啥毛病,但当时却把老蒋气得不行,照你杜聿明的说法,难道国民党军官只有贪污腐败才是清白的?所以,杜被狠狠骂了一顿,最终他对郭的控诉也不了了之。

而后来我们知道,国军在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基本丧失了长江以北的统治力。此后解放军更是长驱直入,从长江打到珠江,最终解放了全国。

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其胜利因素除了解放军的骁勇和国军的迷之操作外,郭汝瑰这位“红色间谍”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也正是因为“红小鬼”的操作,让杜聿明输的一败涂地,终身怀恨。阔别三十年,杜聿明才提出世纪之问,其目的就是印证心中看法。

1617352785847702.png


笔者就将为大家讲述郭汝瑰这位“红小鬼”的故事,揭秘他的传奇“间谍之路”。

1907年,郭汝瑰出生在四川铜梁县(今重庆铜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郭朗溪是清末秀才,有些见识,郭汝瑰因此从小就对旧社会的黑暗有所了解,这也养成了他憎恶黑暗的秉性。

等到18岁高中毕业的时候,随着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郭汝瑰毅然跟随堂兄郭汝栋南下广东,走上了革命道路,还一举考入黄埔第五期。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中有不少共产党人,像周恩来和恽代英等,就先后在黄埔任职,并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党员。

在此期间,郭汝瑰对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非常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还萌生了入党的念头。于是,郭汝瑰找到了自己的党员好友袁镜铭,希望他介绍自己入党。

不过,由于郭汝瑰的堂兄弟郭汝栋是川军军阀,袁镜铭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而是告诉他要等一阵子,必须经过组织的考验。

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就在南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随即破裂,大批共产党人都陷入到了“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危难的时刻,郭汝瑰不仅没有改变加入中共的念头,反而因为蒋的暴行,他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

如此态度自然是受到了袁镜铭的认可,于是在袁的介绍下,郭汝瑰于1928年5月顺利入党,终于实现了自己追求的愿望。

1930年,袁镜铭与郭汝瑰策划了一次配合红军游击队的兵暴,但由于联络出了问题,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次兵暴失败,不仅使得郭汝瑰受了重伤,险些丧命,还导致袁镜铭因此被捕,后被国民党杀害。

随着袁镜铭牺牲,郭汝瑰与党组织的联系便中断了,加之当时国民党反共正值高潮,他根本无力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后来,在郭汝栋的劝说下,郭汝瑰踏上了前往日本留学的轮船,而这也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郭汝瑰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并不愉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时,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在日本再待下去,他渴望为国效力。

于是,带着抱负和军人的信念,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并于1931年考上了中央陆军大学,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一员。

从陆大毕业以后,郭汝瑰就凭借着能谋善断的能力受到了同学的赏识,后经推荐,他得以进入陈诚的18军,担任了14师参谋长。

刚一毕业就能担任师级干部,由此可见上级对郭汝瑰的赏识和他的能力之强。当然,他的能力也绝非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郭汝瑰面对的第一战,就是淞沪会战,当时他奉命接替了胆怯的42旅旅长的职务,负责镇守上海重要门户南北塘口。

南北塘口对于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都清楚这里会是日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所以郭汝瑰的压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战前人们普遍都不看好郭汝瑰,认为参谋出身的他根本没有守下阵地的可能。

但结果,郭汝瑰用实际行动打了所有人的脸,他留下遗书,身先士卒,硬是带着部队和日寇厮杀了七天七夜。直到上级下令撤退前,全旅人数已经从八千下降到了不足两千,但阵地依旧没有丢掉。

就这样,郭汝瑰一战成名,成为了全军有名的战将,同时也受到了陈诚和蒋介石的称赞和重视。

当然,出名的不只是郭汝瑰的作战能力,更是其抗日决心。郭汝瑰在淞沪会战时期写下了遗书: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战后不久,郭汝瑰就被陈诚任命为54军参谋长,随军退守武汉。

而在武汉会战中,郭汝瑰充分发挥了自己能谋善断的特长,从大局入手,分析敌我实力,一改“死守”的老路,制定出了“运动战”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一致认可,同时也让陈诚更加倚重这位人才。

后来在郭汝瑰的一手规划下,武汉会战只让日军得到了一座空城,各部都因为运动战的缘故损失不大。而武汉会战以后,抗战得以转入了相持阶段,所以这也堪称是抗战得以胜利的关键转折点之一。

通过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的表现,郭汝瑰彻底“征服”了陈诚和蒋介石,他很快再次得到了升迁,成为了20集团军的总参谋长,正式进入了国民党高层。

可进入国民党高层以后,郭汝瑰才意识到,这个政权并不像表面那般“光鲜”。

虽然国民党当时作为中国名义上的执政党,但其内部早已腐败不堪,而且派系林立,人心不一,毫无团结可言。

更可悲的是,国民党的统治思想严重与民众脱离,根本担不起统治全国的重任,这与郭汝瑰参加革命的本意大相径庭。

所以,尽管身居高层,但郭汝瑰深刻意识到这个政党难有作为,而再度加入共产党的念头,也在他的心里愈来愈强烈。

早年的思想启蒙,早已将郭汝瑰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特别是在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后,他更加认定只有中共才能救中国,才能代表最广大中国民众的利益。

1945年4月,已经是国民党军务署副署长的郭汝瑰偶遇了黄埔同学任逖猷,郭汝瑰明白,自己“找回”组织的机会来了。

原来,任逖猷也在黄埔期间入了党,还与郭汝瑰共过事。后来任逖猷被捕,郭汝瑰还曾积极营救,此后二人便再无见过面。

于是,郭汝瑰兴奋地邀任逖猷密谈,问他还有无关系?然而,当初被捕后任逖猷就脱离了组织,这个结果让郭汝瑰大失所望。不过在临行前,任还是向郭透露自己的堂弟任廉儒“有关系”,并表示让其等消息。

几天后,任廉儒就找到了郭汝瑰,郭随即向其透露了自己的心声,表示想要重回组织。但当时任廉儒只是闪烁其辞,并没有直接承认自己与组织的关系,还劝告郭“不可多事”。

可离开郭家后,任廉儒就将这个重要情况汇报给了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后来他又负责起了与郭汝瑰的联系。

1945年12月,董必武和郭汝瑰在任廉儒的安排下进行了首次会面,在这次见面中,郭汝瑰向董必武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希望恢复党籍和去延安工作。

对于郭的请求,董必武并没有立即接受,毕竟其入党介绍人已经去世多年,而且在这此期间组织并不清楚他的思想状况和表现。

次年3月,两人再度见面,而这一次,董必武向郭汝瑰传达了自己的意见:“你要求恢复党籍,原则上可以,但要经过一番考验。你去延安作用不大,希望你留在这边能为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自此以后,郭汝瑰就作为我党情报人员在国民党潜伏了下来,而他的“间谍之路”,也正式开始。

据统计,从1945年5月成为间谍后到1949年12月率部起义,郭汝瑰累计向组织提供了一百多次情报,这些情报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局势。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淮海战役。

其实当初我军决定发动淮海战役时,并没有想过要将其开展成大战役,在粟裕给毛主席的作战计划中,都只是寻求时机歼灭国军徐州剿总的一支主力军,借此震慑国民党。当时驻守在新安镇一带的黄百韬兵团,正好就是那块“开刀肥肉”。

当时郭汝瑰担任了国防部第三厅厅长,专门负责拟订作战计划。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吃掉黄百韬兵团,他可谓绞尽脑汁,毕竟要达到目的,又不能太明显,这显然不太好办。

好在国防部长顾祝同平庸无能,大事小事都全听郭汝瑰负责,所以关键就在于国防部部长刘斐,此人负责主持国防部日常事务,以及作战计划审批。

但有意思的是,刘斐其实也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我党的正式承认,但根据郭汝瑰的回忆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当时两人都不知道对方是地下党这么一回事,所以彼此都将对方当成了最危险的敌人,恨不得除掉对方。

有一次,两人还在顾祝同面前相互指认对方是中共地下党,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顾祝同劝解,让两人齐心协力为党国效力。

后来刘斐又跑到蒋介石那里去打小报告,说郭汝瑰是地下党,理由竟和杜聿明一样,认为他“清廉得不像话”,结果自然也是被老蒋一顿劈头盖脸臭骂。

基于这个缘故,杜聿明从来不怀疑刘斐是地下党,反而坚信他和自己有一样的直觉,认定了郭汝瑰是地下党。

只不过,老蒋却认为郭刘两人的相互指认都是为了争宠,并没有当回事,至于杜聿明的劝告,他也当成“直觉误人”,不予重视。

所以,淮海战役被俘后,杜聿明一直都对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地下党一事耿耿于怀,直到得到郭本人的承认前,他都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判断。

回到淮海战役,郭汝瑰为了帮助解放军吃掉黄百韬兵团,他设计了一番精彩异常的布局:以44军为饵,吸引黄百韬滞留新安镇,为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宝贵的时间。

44军原本属于李延年兵团,当时驻守在连云港一带,当时回撤有海路和陆路两个方案。如果要让黄百韬甘心等候44军,那么就必须要让其走陆路这条线,而且还需要开出一个让黄百韬无法拒绝的条件。

当时为了刘斐顺利通过作战计划,郭汝瑰并没有在计划上做太多手脚,而是决定在执行上进行一番“微操”,亲自前往前线“督战”。

只不过郭汝瑰知道自己已经遭到了杜聿明的怀疑,这也让他很是心颤,为了洗刷嫌疑,同时也为了促成自己前往徐州,他面见了蒋介石,说了这么一番话: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应该派一只虎来把守,即使不能,也应该派一条狗来看门,现在却派了一只猪,眼看大门快守不住了!”

这番话是用以讽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当时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广泛赞同,连身为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都再赞成不过。毕竟刘峙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所以抨击他,无疑是“为大局着想”,能够减轻不少嫌疑。

郭汝瑰自然知道蒋介石的任人唯亲,所以他倒是不担心刘峙会被撤,反正刘峙最大的本事就是组织部队“送人头”。而后他又极力举荐自己的上级顾祝同,希望派遣他去徐州督战,以帮助杜聿明“减轻”担子。

对于刘峙的无能,蒋介石也是清楚的,而鉴于徐州的重要性,他果断赞成了郭汝瑰的建议。于是,顾祝同就被派往了徐州,而作为其心腹和“大脑”的郭汝瑰,自然是一同前往。

到了徐州后,郭汝瑰很轻松就说服顾祝同让44军走陆路一线,而且为了得到黄百韬的支持,他还提出建议让44军归黄百韬兵团建制,并阐述了充分理由。

对于这个提议,黄百韬简直不要笑出声,他当即举双手赞成走陆路这个方案,还主动留下来等待44军归建。

至于结果我们都知道,在华野的大军包围下,黄百韬兵团被重重包围,最终于碾庄被全歼,这也成为了淮海大决战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搞定了黄百韬兵团以后,郭汝瑰立即让顾祝同“交还”了徐州大权,两人赶紧回到了南京。而后徐州方面在刘峙和蒋介石的“骚操作”下,局势渐渐朝着于我军有利的一面倾斜,最后我军“被迫”发动了“大淮海”战役,基本歼灭了长江以北的敌军,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

而这其中郭汝瑰的功劳占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郭汝瑰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暴露的“临界点”,所以他再次向组织提出了请求,希望到解放区去工作。

不过中央从大局考虑,认为郭汝瑰的身份特殊,且工作非常重要,于是便向他传达了指示:

“你的愿望,党非常理解。不过经再三研究,认为你到解放区作用不大,预计解放军渡江后,蒋介石必然妄图巩固西南,那时必有一场恶战。你不如争取掌握一支部队,到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举行起义。这不是比到解放区作用更大吗?”

对于党的苦心,郭汝瑰自然清楚,所以他克服了心理压力,继续潜伏在国民党高层。为了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务,郭汝瑰向顾祝同表示希望能下部队带兵,对此顾祝同二话不说就为他保荐,帮助他当上了72军军长,即刻开赴四川。

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上将宝全部押在了郭汝瑰身上,他任命郭为二十二兵团司令,直接指挥三个军和三个独立师,负责长江和沱江的防务,企图将四川当成自己反攻大陆的后路。

然而,郭汝瑰接手川南防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剔除72军中的特务和反动分子,并做好了官兵的思想工作。

1949年12月11日,就在解放军即将入川之际,郭汝瑰率领72军在宜宾地区通电起义,这直接打破了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得到消息后,蒋介石再三质问了消息来源,直到确认郭汝瑰起义后,他才捶胸顿足,连声大骂:“娘希匹,郭汝瑰,坏我的大事!”

完成任务后,郭汝瑰的身份并没有立即得到揭示,一方面是防止国民党特务对其暗杀,另一方面则是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党对郭汝瑰都是以起义将领的名义来对待,他先后出任了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还在南京军事学院从教了十八年,帮助我军培养了大量人才。

虽然生活回归平静,但郭汝瑰一直都有件心事,那就是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到底何时才能得到恢复?

对于这件心事,郭汝瑰整整怀揣了三十年,直到1980年4月,已经73岁高龄的郭老才得到了中央的正式批准,得以重新入党。

如果算上从他1930年回国施展抱负开始,那么这一天,他已经整整盼了五十年。

次年,杜聿明病重,已经重新成为共产党员的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这也才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致使淮海战败,国民党全军败退,解放军几乎兵不血刃解放大西南,这一切都有着郭汝瑰的贡献。而对于他的行为,至少蒋介石、杜聿明是不会理解的,不仅不理解,反而怨恨、痛骂。

对于郭汝瑰的真实身份,直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了解密,当时报道一出,便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篇名为《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的文章不无幽默地叙述了此事,还借此讽刺了国民党,引发了激烈讨论。

此后,郭汝瑰受到了来自台湾的不断谴责,有人说他是“叛徒”,还大言不惭地指责说如果没有他国民党就不会败。

对于这些质疑,郭汝瑰只是淡淡回应:“…如果站在清王朝的立场,说孙中山先生为叛徒,视郑孝胥、张勋这些保皇派为忠臣,岂不可笑?不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而徒谈忠义,只会助长专制独裁,阻止社会进步。这是一种糊涂之论。”

郭老这番话着实让不少批评他的人住了嘴,而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在国家大义面前,郭老实在是完全拿捏得准,他无愧于任何赞美。

1997年10月,九十岁高龄的郭老在送女儿去机场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抢救无效去世。至此,这位传奇的红色间谍,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遗憾。

纵观郭老的一生,其实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他立足国家大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后来更是不顾高官厚禄及时从反动集团脱身,倒戈人民阵营。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郭老可以说是做了最危险的选择,不过后来结果证明,他做出的又是最正确的选择。

郭老当年在淞沪会战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一番挚情言语:“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如今祖国昌盛,山河大好。又不知哪一处波涛如山,是郭老相见?

谨以此文向郭老致敬!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