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2024-05-17 11:1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2166人

编者按: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的真实记录。古往今来,大凡治国者都深谙“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的道理。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更是把通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作为文化自觉。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借鉴前人的成败经验,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斯言诚哉!

锤炼“历史眼光”


 作者:李树杰


来源:201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锤炼“历史眼光”

(题目即论点。)


①一位老同志曾勉励在任的当地领导干部,再忙也要多读点书,尤其是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他说,对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来讲,历史眼光和哲学思维都是看家本领。(开篇点题。)


所谓历史眼光,就是将事物和现象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有没有历史眼光,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大不一样。它往往决定了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特别是认识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论述历史眼光的内涵及对领导干部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史、论史,并古为今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读了17遍之多。1944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说:“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举例论证。论述读史可以知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德国一个历史博物馆入口处就有一段醒目的铭文:警告!历史会让人具有洞察力并导致其意识觉醒。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包含着许多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些优秀的政治家总是能够善于从历史中借鉴汲取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自我修正,防止重蹈旧辙。(举例论证。论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QQ图片20181222170733.png


但锤炼历史眼光,不仅要让自己的眼光穿透历史,还要折射现实,看到未来。在历史的浩瀚中,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这样的历史眼光才是深邃和明亮的。听一位著名教授作的一场“国际政治格局”讲座,他讲的本是“现在”,但其逻辑起点却是历史,特别是现代史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从雅尔塔协定到战后美苏争霸,从苏联解体到冷战结束,然后逐步过渡到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认知与分析。这让听讲者对当今的国际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走向有了基本的把握。的确,“现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而是一个不断由“过去”走向“现在”的过程。(举例论证。指明“锤炼历史眼光”不仅要让自己的眼光穿透历史,还要折射现实,看到未来。)


其实,许多现实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尽管都是一定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的产物,而且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不同,但都蕴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所谓“历史惊人的相似”“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就是这个道理。因而,锤炼历史眼光,还须运用哲学思维,把事物放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从历史的脉络中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长河中,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建党97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文明5000多年这5个历史维度去考量,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宝贵成果得来极不容易,让我们更好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引证法。论述锤炼历史眼光还须运用哲学思维,从历史的脉络中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


⑦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深处走来,我们才能对一些问题看得更深、更远、更透,才能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历史也是一位长者,从与它的对话切磋中,我们才能活跃了思维,深邃了思想,试炼了精神,发现了新图景。(照应题目,重申主旨。)


【时代警语】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深处走来,我们才能对一些问题看得更深、更远、更透,才能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


【思维串联】

微信图片_20181222170518.png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多读史以知“治”


古人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因此“劝大家读历史”。而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思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再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之心……这些历史智慧和文化养分,多有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之功。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领导干部接触面广、工作挑战性强、群众期望高,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多学些历史,不仅是个学习兴趣的问题,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历史自觉。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无论是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还是治理好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无论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夙愿,不仅需要运用今天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视这一优势,不去汲取中华文化的“活性力量”。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就曾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在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那里,总觉得学历史不如学业务管用;有的学历史则是为了多些谈资,只武装嘴巴不指导实践,从这样的目的出发读史,往往不可能理解历史的真谛,甚至可能误入歧途。只有真正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思维,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收获“明志”“知治”之效。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聚焦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可以说,重视学习、注重读史,已成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干部的迫切功课。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治理水平和政治智慧,学会按照历史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才能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绚丽篇章。


  来源:2016年04月22日 04 版
《 人民日报 》
 作者:贾世江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