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磨难都是成长的肥料,跨栏定律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示

2024-04-18 08:56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371人

不是每一棵树,都会在暴风雨中折断;不是每一粒种子,都找不到寄生的土壤;

不是每一个目标,都甘愿被折断翅膀。生活不仅告诉了我们痛苦的含义,更让我们知道:风雨之后见彩虹,此生遇到的所有逆境或磨难,都是你成长的肥料!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对各种挑战、风险、阻力与矛盾,都需要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01跨栏定律

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

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

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

02"东方的马蒂斯"的吴冠中成长经历带给我们震撼启示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1919年,他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农民家庭。他的人生选择可谓一波三折:为了父亲的期望,他成了一个师范生;但因为受"工业救国"热潮的影响,他又自作主张考了工业学校;在工业学校时,他偶然结识了杭州艺专学生朱德群,才知道居然还有专门教画画的学校,又勾起了他小时候对美术的热爱,16岁的他毅然放弃在工业学校的一年学历,考进了杭州艺专,决心为艺术奉献终生。

在这所当时全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他师从潘天寿学习中国画,跟随吴大羽学习西洋画。对艺术如饥似渴的追求,使他永不满足,于是,在毕业并在重庆大学建筑系当了两年助教后,他又考取了公费留学,赴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在巴黎,他先进入丢巴教授的古典艺术工作室,后来又转入苏联弗尔皮教授的现代艺术工作室。

虽然如果留在巴黎也能发展得很好,但他却时刻想念着自己的祖国。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的一段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的人行道浪费年轻的生命吧!"这些话,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1950年夏天,他这个旧中国最后一批去法国留学的画家,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画家。

让他没想到的是,回国后他虽然被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但并不能如愿一展抱负。因为他的艺术观念、创作观念与当时国内需求的完全相反,不想为政治打工,不愿意画那些虚伪的工农兵,不肯画那些带着政治模式的宣传画、连环画,勉强画了又被说成是丑化工农兵,他竟被挤出了中央美院这个全国最高美术学府,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这样的打击,迫使他放弃了用艺术震撼社会的初衷,而是去开创另外一条道路,把创作题材转向风景画。

画风景到野外写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有一次他在贵州一个山村写生,有个小孩看他画画看得时间久了太无聊了,就数他背上的苍蝇,一数竟然有81个!

还有一次到井冈山画主峰,主峰很高,他背着画箱上去,画完之后才发现下山很麻烦,因为油画还没有干,是黏的,必须得两个手捧着,不能随便拿着碰着。情急之下,他只好把画箱以及随身带的所有能滚的东西都扔着让它们滚下去,而自己就像小孩滑滑梯似的,双手捧着画板,从山上一点一点滑下。好不容易下了山后,画虽然保护得完好无损,可他的裤子却磨破了,身上腿上也到处是擦伤的血迹。

他说,为了艺术可以不要命。他是这样做的。在那个年代,火车还很慢,从广州到北京要三天。他在海南岛画了两个月的画要带回北京,因为画都是画在三合板上的,每张画之间就要隔开,如果碰了压了,画就不能干,会损坏。而当时的火车很挤,他只有一个座票,于是,他把自己的画放在座位上,自己则扶着画站着。三天后,画安全到家,而他的脚却肿了。

对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这些工作上的困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治上的磨难,却让他的心灵遭受了更巨大的痛苦。

1967年到1969年,他都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接受批判,学习毛著,劳动、检查,几乎没有画画的自由。每天早上只能用来学习毛选,大好的时间就这么被浪费,他大为痛心。无奈之下,他想了个办法,他买了4本法文版的毛选,这样,虽然他天天是在读毛选,实际上却是在复习法文,时间就这样利用起来了。

1970年,磨难又来了,他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当巴黎的同窗们都在艺术的田野里耕耘的时候,他却只能在中国的农田里挥锄洒泪。与心爱的艺术分离的痛苦日复一日地折磨着他。直到两年后,他才想到一个继续作画的办法。他买了很多当时用来写毛主席语录的轻便黑板,在上面刷了胶后画油画。没有画架他就用那种又背菜又背粪的背筐当架子。每天偷偷把画板放在粪筐里背着下地,然后躲在麦地里画,谁也看不见。后来他因此被人嘲笑为"粪筐画家"。

怀着满腔的热忱回国,他本来是要寻找自己这棵麦子生长的麦田的,可回来后生活却一再不顺利,处处受尽排挤,后来有人问过他:"你后悔吗?有没有觉得这不是你要的麦田?"而他却只是笑着说:"不,我从来不后悔,相反,我觉得种种的不顺和磨难,都是肥料。"

就这样,曾度过战争、革命、外强侵略、艰难坎坷的岁月,更经受住了回国后的飘摇风雨的他,终于闯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成为深孚众望、学贯中西的画坛耆宿。他,就是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被当今国际艺坛称为"东方的马蒂斯"的吴冠中。

人生的境遇有千万种,如果处处苛求条件,这个世界可能就会少了很多大师的诞生。一棵能把所有的磨难都当作肥料的麦子,有什么理由不比别人更加茁壮成长呢?

03所有磨难都是成长的肥料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人性如同一条河流,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混浊。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会看见阳光,也会看见阴影。人性在灾难面前,无所遁形。"

曾国潘归纳出人生三境,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逆境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是一个阶段,而非全部。一个人只有在最困难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惊涛拍岸,方显大海的恢宏气势;悬崖峭壁,乃见大山的奇雄华丽。

普希金说,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因此,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学会坚忍和等待,要相信逆境只是暂时的。告诉自己:这也会过去,一切都将会过去。

记得周国平《落难的王子》这篇简短的人生寓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然而厄运落到了他的头上,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被敌人虏去当奴隶,受尽折磨落下残废。当别人听完他的故事后,总是会发出同样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经过历练后的王子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会严肃地告诉对方:"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那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这是则小小的寓言,却为我们解答了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多看似拼命努力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最终却还是无可避免沦为平庸的根源,不在于没有投入和行动,而是缺少了一味药:真实的磨难和挫折。

因此,在逆境中,多少次摔倒就再爬起,这就是勇气;多少次挫败就再努力,这就是志气!只有放弃才不会成功,只要拼搏就一定有奇迹!

无磨难,不成长。在这世上,你所经历的每一种磨难,都蕴含着一次成长的机会。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生老病死,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读书,还是恋爱,点点滴滴,都是你自我提升的机会。跨过一道坎,你就学会了下一步该如何走路,跌过一次跤,你就会明白下一次该走哪条路。

考试失利了,但你通过这场考试,知道了哪一门不够优秀,或者自己身上有哪些毛病。

例会上被老板训了,但你知道了努力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也是为了尊严。

一位亲人去世了,所以你明白了,儿女成长的脚步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时不我待,珍惜眼前人。

急于创业,结果失败了,所以你领悟了,人生贵在稳扎稳打,欲速则不达。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你吃过苦头,就会留下智慧。

硬币有两面,生活也有两面,一面是磨难,另一面是成长。翻过磨难,你就会看到己的成长。

04核心素养下教学的应加强"挫折教育"

当下很多学生都经不起挫折,养成了不能吃苦耐劳的不良习惯,生活中、学习上畏惧困难、怕吃苦,一遇到挫折就会自尊心严重受挫,从整体上来看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比较低。

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暴力倾向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挥霍无度行为、亲情冷漠行为以及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挫折教育,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早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做好准备,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逐渐变强。充分利用课程特点开展挫折教育,教师应紧抓一切可以抓住的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合理的认识自我,有效提升其抗挫折能力。

另外,如果父母从小教育孩子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让孩子明白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那么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抗挫能力就会很强,不会轻易被外在的所谓逆境打败。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记得泰戈尔有句话"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的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在这个世界上,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咱们既活着做人,就只能迁就咱们所处的实际环境,凡事忍耐些"。  

自古英雄多苦难,  

好事多磨莫道艰。  

乘风欲破千里浪,  

回首已过万重山。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