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2024-04-26 15:4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76人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写散文”的角度浅谈如何进行现在的写作。

写作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有的人利用了这个机会,有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有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写作是一种机会,这个大家不否认,好的写作者在这个时代仍有一席之地,虽有自己扎根的地方,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下,不改变自己,就很难与时代很好的融合。

人要与时代融合,写作也要与时代共同进步。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但仍有很多人在阅读这件事持有观望态度;现在也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的解决一个问题,会使我们生活更有序。

写作和阅读为互补关系,阅读要补给写作,写作需要阅读持续供给能量,在这样一个互补的关系下,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

然而问题是阅读相对容易,至少要比写作稍易。写作需要我们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的呻吟。

今天主要从季羡林先生谈写散文的技巧上来分析如今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

什么是写作上的灵感,写之前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兴趣,打球要有打球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写作方面,需要一种叫“灵感”的东西,

通俗地说说“灵感”: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们对写作有一种迫切想要写下来的愿望,就像画家,在旅途中,突然灵光乍现,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画家们通常在一个地方会完成新的创作。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没有灵感就没有什么写东西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

这是写作上的灵感,下面要看看写之前我们需要如何看待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道:虽然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感性的认识。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谈到对写散文的一些见解。我们看到这句话,要注意后面的酸甜苦辣四个字,还有一句“不少感性的认识”。

生活是“酸甜苦辣”的大杂烩,步入生活,则要尝遍生活之味,生活之味不同于试菜之味,试菜之味满足的是味蕾与肚腹,而生活之味要我们嵌入生活去看生活。要进入生活本来的面目去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痛苦、孤独、无奈、心酸与无助。

对于人世间这些所有的“心动”,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这认识刚好对应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不少感性的认识”,感性也谓情感,说白了就是要对生活有情感,而且还要深刻。

上班,吃饭,开会,下班,路上,这种三点一线的重复性工作很难让我们有情感,因为点和线的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就又回归到所谓的“没有灵感”。

所以,要写好的第一点是要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有深刻的见解,从细微处入手,从细微获得创作灵感,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

什么是生活上的深刻体会,对事物观察越细致,下笔时就越动人:

了解完写作的灵感,现在主要谈谈对生活的深刻体会。

没有生活的深刻体会,写出来的文章就如同嚼蜡,没有情感。

看宋代伟大词人辛稼轩写的一首词叫“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告诉我们勉强说愁的时候,则感情就空虚了,如果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感动别人。

1590899373908170.jpg

没有情感就如枯枝烂叶

所以,写之前不要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这些技巧便是:

l 对生活要细致地观察,深刻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

l 对周边的要观察一切事物,观察一切人,深入体会一切。

l 对世界要留心,因为世界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

说是技巧,实则是教我们如何更细致地观察世界,然而我们身处在世界之林,每天与人打交道,看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所以,身临其境不就是最好的技巧吗?倘若加以深思,生活处处是创作的灵感。

通过下面这些例子我们分析一下什么叫深刻的体会:

一个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的微笑,一个婴儿的鲜苹果似的双颊上的红霞,一个农民长满了老茧的手,一个工人工作服上斑斑点点的油渍,一个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一个教师住房窗口深夜流出来的灯光。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是在深入体会一下,就会变成:

老人布满皱纹脸上的微笑是因何发出的,这皱纹是因何而变得如此“巨大而深沉”的;婴儿鲜红苹果脸颊出现之前,每一位妈妈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这个过程的;农民长满老茧的手背后还有什么更动人的故事;工人工作服斑斑点点的油渍是度过了多少岁月,才让着油渍喜欢上了工人,而工人又是如何长期坚持下来的;琅琅读书声背后还要撑过多少岁月才能步入社会为家为国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夜晚流淌出来的灯光,是三十余年背后付出的教书育人。

所以,我们细微地观察,反复酝酿,然后再下笔,写出来的就会格外动人。

如今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创作,我们要留心,对生活留心,对每一个读过感动自己的句子留心,对每一个人留心,对每一件事留心,虽然这样会很累,但生活本来就是需要我们充当“累”这个角色,既然每个人要演这个角色,为何不演好一点,为何不让自己“累”一点。

有了灵感,有了深刻体会,那我们该如何下笔:

写一篇散文,不同于一篇论文,论文需要有论证、论据、结论等强相关的逻辑性写作,不能持之无敌,言之不成理。散文也要有逻辑性,但仅仅这个还不够,还需要艺术性。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又说:“不学诗,无以言”。

所以说写散文也罢,如今的写作也罢,最大的忌讳是:不能平铺叙述,像一篇流水账,枯燥单调。

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也是散文的大敌,更是如今写作的大敌。

所以,下笔之前我们要构思好如何下笔,要避开“枯燥单调”这个大坑,枯燥单调的文章没有可读性,读只是读了,读完之后并没有引发思考,也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篇枯燥单调的文章。

我们在日常的创作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写文之后要多检查几遍,自己写的文章是不是单调枯燥的,如果是,那么再去改正,如果不是,再好好观察一遍有什么错误。

下完笔,多检查,多修改。相传宋代散文大师王安石写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然后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他仍然觉得不好,改了几次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改,不仅王安石自己满意了,读者也满意了,这句也成为了名句。“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一字之改,全句生动。

所以说下笔之后的修改尤为重要,都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看过散文大师王安石改字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一字之改或许就写出最好文章的技巧。我们虽达不到一字之改变成名句,但我们可以将句子改的简洁、精炼。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过去的诗人,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练字上。散文作家,不仅仅限于遣词造句,而是要把整篇文章写得形象生动”。

遣词造句为写文章的功底,但现在写作不能仅仅只在遣词造句下功夫,还要兼顾整篇文章的可读性,这样说不是抛却遣词造句,而是在遣词造句的基础上要在整体上写得生动形象。

所以在下笔这方面:我们要注意写出来枯燥单调,写完还要修改。在遣词造句的基础上统筹全文,要让整篇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总结一下:从季羡林先生怎么“写散文”转换到今天的怎么写作。今天的写作更偏向于输入之后的输出性的写作。

所以,我们要记住的是,写文章需要灵感,灵感可以带给我们更深刻的思考,深入思考是我们写作的必备技能,只有对一件事的深入思考,这件事才会言之有物,行之又远。

艺术创作的大敌是单调枯燥,而写文章也是,我们要避开单调枯燥,要么我们写得生动有趣,要么写得干货满满,为了让文章更加生动,所以我们要对身边的一切事物留心,留心是写文章最好的技巧,只有你留心了,你才会有更多的思考。不仅要留心,还要深入体会,深入体会真正走进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对话,将这个对话过程记录下来,便是写作。

最后,写完的作品需要我们修改,就像我们人生遇到困难一样,面对困难我们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写完的文章,我们要寻找更适合语境的句子将它们搭配的更好。

最后,祝大家在写作之路走得更长久。

参考资料:《读书·治学·写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季羡林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