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追忆历史 守望家园

2024-04-26 01:3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19人

微信图片_20181213141331.jpg


 本文是北京35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程贤兵12月10日作“国旗下的讲话”时的演讲稿。


追忆历史 守望家园

程贤兵


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追忆历史 守望家园》。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


那一天,南京城天气一如今天北中国一样的寒冷。


但那一天,阳光再也没有把自己的温暖打在每一个滞留在那里的人身上。至1938年2月,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的指挥下,侵华日军对南京城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那是一段怎样的日子啊!


沦陷的国都,有计划地屠杀,南京成为中国的“奥斯维辛”。这人类战争史上耻辱一幕日军制造。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在其2600多年的建城史和500多年的建都史上有过金陵、建康之称谓。秦淮河温润着南京的性格,夫子庙积淀着南京的底蕴。


南京,从来没有承受过一个城市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日本人来了。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其经典名著《菊与刀》就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东方岛国民族却综合了许多不可思议相互矛盾的特点,他们既温和又残忍,既礼貌又野蛮,既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又嗜血好斗、杀戮无常,他们既喜欢温柔的花道和茶道,又极端钟爱冷酷无情的剑道和武士道。


这就是日本,那个属于中国近邻的蕞尔岛国。


他们端着三八大盖,挂着东洋长刀,在飞机大炮的加持下涌入了石头城。


金陵古城,血色晨昏。紫金山几度轰塌,扬子江几度悲鸣。秦淮河丝弦呜咽,夫子庙叫卖沉寂。


南京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但战争从不相信眼泪。


从1931年的“9·18”开始,屠戮、凌辱、劫掠、奴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施加给中华民族无法隐忍的疼痛。


南京城手无寸铁的数十万市民,潘家峪手无寸铁的2000多名农人。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温暖着一代一代人。如今,山河残破,家园不再,个人命运被裹挟在大时代的命运中跌宕着一个民族的无奈。既没了四季轮回的岁月,也没了晨钟暮鼓的期待。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


放眼一望,哪里有容身之所,但求方寸。


东北华北丢了,华东华南丢了。北平天津丢了,上海南京丢了。


杀戮埋葬了青春,烽火凋零了玫瑰。偌大九州,浓烟滚滚;浩浩华夏,白骨森森。


那是一个怎样的14年啊。


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大声疾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微信图片_20181213141434.jpg

全山石、翁诞宪油画作品《义勇军进行曲》


一向崇尚和为贵的中华民族的血性被侵略者的血腥和贪婪唤醒。也唤醒了这个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基因。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外御其侮。


第二十九军战士坚守卢沟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第二十九军军部下达必杀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132师中将师长赵登禹的话落地有声:“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更是字字铿锵:“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平型关,拔得抗战头筹。


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留给妻子这样的话:"巧英吾妻,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为国当不能顾家也。"


徐州会战中,“……(滕县)城中残留官兵,均战至最后,以手榴弹自戕,无一被俘投降。”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面,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毫不夸张地说,华夏民族真正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是从弥天漫地的抗日烽火中,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中逐渐形成的。


站在2018年12月10号这个冬意弥漫的操场上,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充满蓬勃朝气的脸,我总是忍不住去想起在烽火连天岁月中那些“十万男儿十万兵”悲壮。


他们是“一二九”运动后从北平南下的莘莘学子;


他们是山西太原成成中学的师生;


还有以王光复、浦安修、杨国健等人为代表的北平志成学子谱写的抗日英雄谱。


同学们,历史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记忆,这份记忆里总会有一些东西令我们动容。


20世纪30、40年代,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呐喊、奋斗、牺牲渐渐成为一尊尊浮雕,一群群年轻人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巷道里,他们也曾风华正茂,他们也曾你侬我侬。但是在家国命运的抉择中,对民族故土的认同里,把自己的青春梦想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个人的脉搏和民族的脉搏一起跳动。


  这就是中国少年的责任和担当。


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一定还能记得冥思厅的照壁上刻着的一段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这是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感受。


在今天我的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是想还原几个重要的历史镜头。历史不能遗忘,也不敢遗忘。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


1945年8月21日,降书一纸落芷江。


1945年松井石根被盟军逮捕,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甲级战犯判处绞刑,12月23日零时在东京巢鸭监狱伏法。


1946年2月,谷寿夫被盟军总司令部逮捕移交给中国,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4月26日被押解南京雨花台刑场枪决。


但中日之间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我们在漫天的回忆里等待一声来自东瀛的忏悔,岛国的政治精英却在靖国神社里演绎自己的精神皈依。


南京数十万冤魂你们可曾得到慰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首席审判官梅汝璈如是说: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同学们,站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已经走来的2019——山花烂漫,芳草茵茵,信息通畅,物质优渥。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恩这个时代的伟大馈赠,感恩历史的丰厚积淀,感恩无数先贤的生死搏杀,感恩自己2018的每一天努力。在未来可期的日子里,用温润的眼神,守望我们自己,守望我们的家园,守望我们的未来。


 谢谢大家。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