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尘世的创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简史

2024-04-25 21:5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548人

伊朗地处西亚,是东西方众多文明交融贯通之地。其前身波斯,作为丝绸之路中段的强大帝国,吸收各个文化之所长,又创造出了璀璨的波斯文化。因其神秘而浪漫的传说,至今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波斯王子》、《亚尔斯兰战记》,都借助这一小众IP继续绚烂的遐想。

伊朗(Iran)的词源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Aryan),这一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他们信奉多神教,崇拜太阳。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不是在迁徙的路上,就是在准备迁徙。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他们先后到达了伊朗高原与印度半岛并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雅利安”一词在波斯语中意思为“有信仰的人”;在古印度的梵语中意思是“高尚”与“权贵”。

“雅利安人”在纳粹德国时期遭到曲解与误用,由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希特勒奉为优秀人种。聪明的童鞋们千万不要上当了!近来,学界更多的用“印度-伊朗人”或是“原始印欧人”取代“雅利安人”的称呼。

密特拉

公元前2000年前后,雅利安人来到了伊朗高原。然而当地土著埃兰人于公元前2700年就早早地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埃兰王国。雅利安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同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国家——米底亚王国,形成了后来波斯人,也就是现在伊朗人的主体。

伊朗高原城邦林立,征伐不断。亚述帝国为了埃兰地区的资源,入侵并灭亡了埃兰王国;但随后又被逐渐崛起的米底亚王国所灭亡。

公元前550年,本来安居于伊朗高原西南一隅的居鲁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经过数十年辛苦经营,推翻了米底亚的统治,统一了各个古波斯部落;还在居鲁士圆柱上发布了历史上第一篇人权宣言;最终建立了波斯帝国。甚至《圣经·旧约》都记载了《巴比伦之囚》的故事为居鲁士背书。最终根据他所征服的领土,所得到的称号为:“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亚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光看长度就知道当时林立的王国与复杂的环境了。

此后,帝国不断壮大。在大流士一世治下,波斯帝国达到了鼎盛,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

在迁徙过程中,宗教作为文化软实力被雅利安人传遍了所到之地。在众多神祗中,一位名为密特拉(Mitra)的神脱颖而出。

密特拉的意思是“契约、朋友”

不知道是因为在波斯人喜欢立法建立契约的习惯;还是因为商业发达需要契约精神,亦或是早期密契主义的广泛流传。波斯人更倾向于将密特拉视为契约之神,并且位置崇高。距今最早有关密特拉的记录来自于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语铭文,该文件记录了赫梯与米坦尼两国的合约,并提到密特拉是米坦尼的主神;而米坦尼的统治阶层正是雅利安人。可见密特拉在雅利安神话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在印度的雅利安人则更倾向于将密特拉作为“朋友”的意思。由之衍生出了婆罗门教的神祗——密多罗(Mitra),掌管着友谊的力量,同时也是法律与秩序的维护者。除了“密多罗”可以同时用作神名与朋友之外,在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与印度神曲《梨俱吠陀》中都有相似诗歌:

这是强有力的密特拉/密多罗神

是所有被造物中最强大者

我谨以酒献上

公元前300年左右,随着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东征,希腊文化快速涌入波斯,波斯文化也传入了希腊。此时的密特拉神受到琐罗亚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希腊又与当地的密契主义相交融,成了神秘主义秘密教派。希腊人将“密特拉”与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相等同,罗马人又将他与罗马太阳神“索尔”相等同,最终使他变成了密特拉教的主神——密特拉斯(Mitras)。但密特拉与密特拉斯信仰之间的连续性仍然有待考证。传说,作为太阳神的密特拉斯从洞穴中升起,其屠牛的形象广泛流传,但其隐喻意义已遗失。信徒们模仿密特拉斯从岩石中出生,在被称作密特拉寺的洞穴中进行秘密仪式并宰杀公牛祭祀。公元1世纪至3世纪,密特拉教曾广泛流传于罗马帝国境内,因士兵们的普遍信仰,其职能也从太阳神逐渐转变为战神。早期基督教为了吞掉这个强劲的对手,将耶稣(Jesus)的生日——圣诞节定为密特拉斯的生日,12月25日,以拉拢更多信众的皈依。但谁知道这个日期是不是罗马人假借密特拉之名,庆祝其他太阳神的节日呢?

琐罗亚斯德

希腊罗马人所接触到的密特拉崇拜可能已经不再是原来多神教的一个神祗,而是琐罗亚斯德教神职人员所复兴的新形象。原因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琐罗亚斯德就已经对波斯原始宗教进行了改革。“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来自希腊语翻译,从波斯语直译为“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正是尼采大名鼎鼎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主人公。他20岁出家隐居山林,30岁受到神的启示,回到尘世普度众生,革新了多神教,创立了一神教系统的琐罗亚斯德教,也称拜火教、祅教。

散落尘世的创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简史

图3 法拉哈瓦——琐罗亚斯德教标志

在这个新宗教中,崇拜光明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宣扬善恶对立的二元论。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代表光明;恶神阿里曼代表黑暗。善的世界里没有武器,为了与恶战斗,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世界与人类,以及火。而火是神最早创造的儿子,象征神的绝对与至善,是“正义之眼”。每个寺庙都有祭台燃放圣火。世界就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斗争的舞台。人具有自由意志,能够通过弃恶扬善的行为在末日审判中升入天堂。我们可以注意到,所谓善恶是神的判断,而不是日常所说的好坏。如果自觉的良知作为神的代言,则可以推己及人;如果教会团体作为神的代表,那么信众就可能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在漫长的千年之间,琐罗亚斯德教乎没有变革,逐步被权贵控制,沦为统治工具。它作为波斯各个王朝的国教一直流传到了伊斯兰教征服运动的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驱赶,琐罗亚斯德教向东流传,在古代中国作为“祅教”被熟知,却一直没有得到官方地位,到宋朝之后便逐渐消失,融入了民间信仰。如今,在伊朗境内仍有少量琐罗亚斯德教信徒。

摩尼

面对神职人员的堕落,教义的腐化,历史并非没有尝试,琐罗亚斯德教所面对最强劲的对手当属摩尼教。

摩尼教由其先知摩尼(Mani)于公元3世纪创建,借鉴并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知名宗教,例如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对立观、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犹太教的天使以及诺斯替的“灵知”。摩尼教的创世同样始于光明与黑暗的斗争。黑暗入侵光明,两者发生大战,世界因之产生。光明创造了精神,黑暗创造了物质。最后,光明战胜黑暗恢复互不侵犯对立状态。摩尼教追求光明,摒弃黑暗的物质世界,希望通过虔诚的信仰与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因之人生被赋予了意义,要借助灵知达到精神的解脱。摩尼教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宗教,也被誉为世界完美性宗教的代表。摩尼为了保证摩尼教不会随着自己的离世而变味,亲自攥写了摩尼七经流传后世。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了本土化的“明教”。

但与其说摩尼教是个宗教,不如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它能够伪装成任何一个宗教宣传自己思想。而这一点的便利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例如,在中亚、印度宣传时,信众把摩尼当作未来佛——弥勒的化身。在佛教盛行的大唐,摩尼教将神翻译成佛,耶稣成了“夷数佛”;摩尼成了“摩尼光佛”,并宣扬摩尼、老子、佛陀三圣统一论。

则老君托孕,太阳流其晶;释迦受胎,日轮叶其象。资灵本本,三圣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贯皆悟道。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面对群众,通过教法的辩论可以吸引信众皈依;然而在面对教团时,虽然摩尼教的理论论辩不一定处于劣势,但教团却可以对于这种不听话的非正统思想冠以“异端”或者“非佛外道”的帽子,通过政治手段予以铲除。如此多样的形式自然使得信徒难以统一,特别是原旨主义者,拒绝从隐喻意义上理解宗教达成教义共识的他们更倾向于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造成教会内部分裂。因此,摩尼教在全球均遭受强力打压,最终完全覆灭。

照明派

波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展开了长达几百年陆陆续续的战斗,最终被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取得阶段性胜利(想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参阅本号前期作品《本以为只是开始,没想到已是巅峰——希拉克略皇帝的成与败》)。然而出其不意的是真主旗下阿拉伯文明的崛起。仅23年,萨珊波斯帝国就被阿拉伯人全境征服。这个时期伊斯兰治下的异教徒不会被强行改变信仰,仅仅面临一种额外的税负,不得穿特定颜色的衣服与迎娶穆斯林妇女。实际上,阿拉伯统治者为了这项税负,在一定程度上会保留辖区的异教信仰。面对相对包容的阿拉伯统治者,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开始快速繁荣,其间涌现了诸如《列王纪》、《柔巴依集》等优秀历史作品。直到13世纪因蒙古西征等原因结束。但其向西扩散的影响并未结束,其后又有鲁米(想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参阅本号前期作品《用“第三只眼”看世界——鲁米》)等波斯/突厥语诗人不断涌现。

思想上,12世纪苏赫拉瓦迪的照明学派有重要意义。为了普及学术,他曾尝试淡化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哲学的界限。苏赫拉瓦迪将伊斯兰苏非派的“照明说”、新柏拉图主义与波斯本土思想哲学理论相结合,开创了伊斯兰照明派。他曾明确的表示,“照明说”的智慧是属于古代波斯的哲人,“照明说”的法则是建立在光明与黑暗的原理之上的。

照明是理性之光的显现,理性之光是从脱离了实体物质的完全灵魂中流出的。

事物分为两类:光明与黑暗。光明是自身有光的物体,黑暗是自身无光的物体。有一种光被称为抽象的纯洁之光,它可能是短缺的、贫瘠的,如理智与灵魂;它可能是富有的、绝对的,从各个方面都不缺乏的,除它之外不再有光,这就是众光之光——真主本身。整个世界由元素构成,这就是众光之光的影子。光永恒地渗透在万有的一切之中。至此,光是既能在自身中显露,又能显示其他事物的实体。光就是真主。

到了14世纪,光照派哲学已经在波斯伊斯兰哲学中占统治地位。它既是各种思想之大成者,也开创了新的理论道路,使伊斯兰哲学从向外求索,转向追寻内心体验。然而在政治上,波斯在16世纪最终选择了处于少数的什叶派。同一时期的印度地区的阿克巴大帝施行宗教宽容政策,在宫廷中任用波斯照明派学者法塔胡拉·设拉子为宰辅大臣,授予“国家辅弼”的称号,将莫卧儿帝国全面推向顶峰。

每个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阿克巴大帝

17世纪的穆拉·萨拉德继承、批判并发扬了苏赫拉瓦迪的照明派理论并融入了什叶派的知识体系。从本体论来说,穆拉·萨拉德在构成存在的基本要素问题上,用存在取代了光。但仍然明确了人认识的三种基本类型:启示、推论与照明。而照明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方法,是人类达到“终极知识“的必需方法。时至今日,穆拉·萨拉德的伊斯兰哲学仍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什叶派

在全球,约有85%至90%的穆斯林都属于逊尼派,而伊朗则是少数几个什叶派国家。

公元7世纪,在伊斯兰的四哈里发时代末期,就穆斯林们就继承人的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支持倭马亚王朝的穆斯林是为大多数,被称为逊尼派;支持阿里后人的派别成为了什叶派,意思是少数派。

16世纪,信奉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推翻白羊王朝,重新统一波斯。这时的波斯帝国地缘政治相当糟糕,东边是莫卧儿帝国,西边是奥斯曼帝国,两个都是逊尼派国家。为了避免被强盛的奥斯曼帝国一步步蚕食,并激起国内的团结,国王伊斯迈尔一世立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但还没等新生的波斯帝国站稳脚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较高下,北边的莫斯科公国与莫卧儿帝国便成了波斯新的心腹大患。波斯主线陷入政权不稳的动荡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波斯帝国作为丝绸之路中间商赚差价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一点正悄悄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国运。

直到19世纪,靠掠夺起家的欧洲资本家盯上了波斯。又经历了近百年的压迫史后,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汗·巴列维启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并利用欧洲列强的相互猜忌与纳粹德国建立了深厚联系。二战爆发后,英国与苏联出兵伊朗,迫使礼萨汗·巴列维退位。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并在二战后,发动了更为激进的世俗化与现代化改革“白色革命“。但激进的改革却遭到失败。关于白色革命失败的原因,至今仍是人们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结果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原旨主义宗教推翻了世俗化政权,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教法被写进法律,伊朗一夜从中东最西化、最现代的国家沦为普通而保守的伊斯兰共和国。

神说,要有光

波斯-伊朗的历史令人唏嘘不已。在其主流思想发展史中,“光”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从最初的太阳崇拜,到密特拉崇拜与密教时期的启示之光,穿过琐罗亚斯德教与摩尼教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到直达世界本质的真主之光。也许,对“光”的崇拜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最深的潜意识中,其实质是对世间一切真善美的追求。

祝愿世界和平,至少有“光”就有希望。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