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2)

2024-04-29 11:33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52人

语言描述法

技巧点拨

语言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语。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等。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孔乙己的贫寒迂腐,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便是通过恰当的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的。要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就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傲慢无礼,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爽快,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比如在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后,说了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几乎是不可更易的一句话:一方面,写出了一个农村妇女对自己丈夫即将离家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感情与品格,为她以后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可信的基础。

范例导引

选 择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

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

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英国]罗伯特·库克著 吕炳华、陈锡添译)

秘诀解读

小说中,肖夫人面对爱情的选择时,选择了穷得丁当响但浪漫可爱的年轻艺术家,这就一下子拓展了小说的内在空间,也拓展了肖夫人的一生。通过出乎意料的小说结局,我们可以联想到肖夫人如今平静生活的背后曾有过多么不平凡的经历:她当初艰难的选择,她和年轻艺术家超越尘世的爱情,他们当年的共同奋斗,但这些隐藏在肖夫人与年轻人之间精彩的对话中了。

这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中,对话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将肖夫人的人生浓缩为短短的、却也惊心动魄的一幕,同时也使小说顿生光彩,令人难忘。与其说肖夫人在向年轻人讲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故事,倒不如说她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在自言自语,在欷歔自己的命运:当她面对真正爱情和诱人财富的两难选择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选择了“罗曼蒂克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也收获了幸福的人生;而当初拥有那诱人财富的“迪克·罗杰斯”却因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选择,成了受人施舍的可怜人。掩卷沉思,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胜人一筹的语言描述能力。

心理描述法

技巧点拨

心理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内心世界的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欲念、愿望、性格等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能力。描写人物的神态描述、动作描述、语言描述等方法,虽然都能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但都比不上心理描述这么直截了当、畅快淋漓。所以,心理描述在人物刻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心理描述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心理剖析。这种方法是作者充当“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由作者直接描写和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具体描述上,一般是用“他想……”、“他觉得……”、“他暗自决定……”等句式展开。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这样描述德·瑞那夫人对于男主人公于连的爱:“对于她来说,她不能不看他,看他又不能不脸红,一直红到眼角。假如有一分钟不看他,这一分钟她便没有了生命。她觉得自己在战栗,并且觉得越努力要掩饰她的狼狈,反而越觉得增加了她的战栗。于连仅仅抬起眼睛来看了她一次。起初,德·瑞那夫人很钦佩他如此谨慎;后来看见这唯一的凝视不再来了,她心里又感到辛酸了。”这段心理描述就是作者客观地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直接展示德·瑞那夫人此时此刻复杂细腻的思想和情感。

内心独白。它不同于独白,独白是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属于人物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而内心独白是以话语的形式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没有说出来的话语,揭示的是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十九章中,对于安娜有一段心理描写:

(安娜)看见两个男孩拦住一个冰激凌小贩……“我们都愿意要甘美可口的东西。如果没有糖果,那么就要不干净的冰激凌!吉蒂也一样,得不到渥伦斯基,就要列文。而她嫉妒我,仇视我。我们都是互相仇视的。吉蒂恨我,我恨吉蒂!这倒是事实。……”她想着忽然笑起来,但是马上又回想起来她现在没有可以谈笑的人了。“况且,又没有什么有趣的赏心乐事。一切都是可恨的。晚祷钟声响了,那个商人多么虔诚地画着十字,好像唯恐失掉什么似的!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些欺诈,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无非是用来掩饰我们彼此之间的仇视……”

上述语段中引号内的文字,都是安娜的内心独白。它表现出安娜在遭到渥伦斯基的遗弃、吉蒂的轻蔑及上流社会的压力后极度的怨愤和绝望,她在精神恍惚中把冰激凌、理发师、吉蒂、晚祷的钟声、画十字的商人等毫不相干的事情联想在一起,又归结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仇恨和虚伪。作者就用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安娜自杀之前的心态。

通过幻觉、梦境、意识流等特殊形式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通过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后出现的美丽幻境,表现了她对温饱的渴求、对亲情的渴望。

范例导引

最后一次爱你

这是发生在一对小夫妻身上的一个真实而悲凉的爱情故事。

他原本是一家油漆店的小老板,与妻子结婚三年了,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日子过得很幸福。

没想到,在一次意外中他的油漆店着火了。顷刻之间,店内价值10万元的油漆和近万元的现金化为灰烬。当他和妻子挣扎着从火海中跑出来后,均已被严重烧伤。所幸的是,他们一岁多的女儿在油漆店着火前被邻居抱去玩了,无意中躲过了一劫。他全身烧伤面积达90%,只有两只脚上的皮肤是完好的。妻子全身烧伤面积也达60%。

躺在医院烧伤科的病房里,他心如刀绞。住院才5天,就花去了近6万元。而这些钱,都是家人向亲戚朋友借遍了,才筹到的。尽管社会上一些知情的好心人也多少不等地捐了一些钱,可这与夫妇俩治疗烧伤所需要的几十万元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的家在农村,家里最值钱的那个小店已被大火吞没了。而他治疗需要的金额实在太大了,是任何一个农村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他意识到,是该自己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与其两个人一起死,不如集中钱款救一个。他想,女儿还小,不能没有妈妈……

于是,他开始请求医生,停止对他用药,让他回家,而且事情的真相不能让他的妻子知道。家人在一次次地努力筹钱失败后,不得不含泪答应了,医生也流下了无奈的眼泪。

就这样,年轻的他突然要面对死亡,要永远离开他深爱的妻子和女儿!他感到于心不忍,但又毫无办法!他觉得自己被烧伤的不是肌肤,而是心脏,但他又为用这样的方式换回妻子的生命而感到欣慰,毕竟这是自己唯一能为她做的事情啊!

临走之前,他向家人和医院提了最后一个要求,再见自己心爱的妻子一面,再触摸她一下,就一下。

重度烧伤的他躺在担架上,颤抖着,伸出手……那只烧伤的手,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终于放到妻子同样伤痛的腿上。咫尺天涯,这感人而揪心的一幕,让在场的人不忍看下去。

在他事先的精心安排下,妻子以为他只是需要转院治疗,而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分别。尽管如此,她还是止不住地失声痛哭起来,在场的人全都掩面而泣。只有他异常平静地安慰妻子:“不要哭,我会好的,你也会好的,我们都好了,再去开店,过日子……”

他的哭泣是在离开医院回家的那一刻开始的,一路上,泪水就着血水,浸湿了整个枕头。

四天后,他匆匆而去,年仅28岁。

他的妻子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她现在仍然不知道丈夫已经去世,而以为他“正在好转之中”,她仍然期待着与他重新开始新生活的那一天。

(徐连祥)

秘诀解读

这是发生在一对小夫妻身上的一个真实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大难来时,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对卑微的小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一场悲壮而深沉的生死爱情。对他们而言,在那严峻的时刻,爱已不再意味着浪漫的鲜花和美酒,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对于所深爱的家人的责任。男人最后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完成对家庭的最后一次挽救,履行了自己对爱的责任。年轻的他虽然走了,但他救起了“爱”。

尤其感人的是文中关于丈夫的两段心理描写。“他意识到,是该自己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与其两个人一起死,不如集中钱款救一个。他想,女儿还小,不能没有妈妈……”这短短的几句话,对于他来说,却是意味着生命的放弃,意味着用生命承担起父亲、丈夫的责任!“他觉得自己被烧伤的不是肌肤,而是心脏,但他又为用这样的方式换回妻子的生命而感到欣慰,毕竟这是自己唯一能为她做的事情啊!”这段心理描述则是饱含着血与泪的爱的诉说,直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也正是这份真挚的感情使得他做出这样的抉择。

细节描述法

技巧点拨

细节描述法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述,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运用细节描述法,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首先,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述,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其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再次,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阅读下面的例文和点评,我们可以具体地认识细节描述法。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述中常见的方法之一。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里复杂微妙的情感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水生嫂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是细节描述中常用的叙述方法。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3)前呼后应,是细节描述中常用的结构方法。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描述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他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在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在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是全篇气脉贯通,首尾照应,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范例导引

本土“留学”散记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大学四年中,我有三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认真的日本人。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

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

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什么时候去?”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

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

“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

“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耐人寻味的致谢。记忆中有两次接受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得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

“为什么?”我万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

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社会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

“当然!当然!”她强调着。

“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谁都会这么做。”我说。

“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朱铁志)

秘诀解读

这篇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我们读完之后,却觉得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这显然应当归功于文章真实而细致的细节描写。

文章共选用了四个细节:日本人给蝉脱壳照相;法国人对“有空到我家来玩”的刨根问底;我受伤时,英国同学对我的帮助以及对我“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感谢;法国同学对我“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的致谢。这些细节具体入微地表现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与那些留学生相比,我们该怎样反思那些“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1)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2)

写人记叙文的八种技法,助你笔下人物栩栩如生(3)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