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景物描写,妙增文章亮色

2024-04-29 07:01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903人

巧用景物描写,妙增文章亮色

◎王 丽

所谓景物描写,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景色、风土、物体、设施等各种事物所做的形象描绘。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像电影里的背景,运用得体,能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予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如何运用景物描写升格文章的整体形象呢?

一、创设情境,渲染感情

阅读就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好的文本能够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境调动读者的想象,触动读者的潜在情感,甚至人生过往,从而使读者透过文本看到自己的影子,以理性的立场进行反思感悟。其中,景物描写是最适合拿来创设情境的。好的作文要善于创设情境,将读者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自然地容身于主人公的感情世界,才能使文字流露的情感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这段景物描写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创设了一种静谧祥和、轻松愉悦的情境。“扑”暗示了船行的速度很快;月色朦胧,营造了神秘宁静的意境;“踊跃”“跑”化静为动,再次暗写船行迅速;读者透过安宁的美景、迅速的船行,更加感受到人物心情的愉快。

夕阳已经落山了,远方的天边依然漂浮着绚丽的晚霞,把天边染红了一大片。鱼儿在湖里蹦跳,湖水不停地荡漾着,湖边的野花毫不吝啬地把阵阵幽香送了过来。啊!傍晚的景色多美呀,真令人陶醉。然而,站在湖边的我却默默地低着头,徘徊着,思考着……面对如此美丽的夕阳,我却无心欣赏。

……

夜,终于降临了,晚霞已经散去。我的确懂了,彩霞虽然是那么绚丽辉煌,但终将会有失去光彩的时候。虽然今天失去了光彩,明天仍旧很美好。我也要用自己的坚强信念去迎接美好、灿烂的明天!

——学生习作《那一次,我懂得了笑着面对》

这是学生范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描绘了一幅红霞满天、鱼戏浅水、花香暗涌的夕阳美景图,将读者带进了安宁和谐的世界。一个“然而”,笔锋流转,让读者自然跟随主人公的失落而愁肠百结。这就达到了创设情境的预期效果,读者已经通过文字和想象,融入那样的情感世界了。接下来无论怎么写,读者都能够以最近的距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结尾再次描绘晚霞,但除了秉承开头晚霞的绚丽色彩,“可”一字将开头主人公的落寞一扫而空,后面抒发的感慨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读者的心里,让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在心态转变之后的释然和轻松。

二、埋伏暗线,跌宕情节

华丽的辞藻固然容易打动人心,但是如果在描绘美丽风景时,能够同时将某一事物作为暗线埋伏于字里行间,则更增添了文章的曲折度和流畅性。明线一般就事论事,暗线寓深层含意。一明一暗两个线索,平行进行却又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丰富了人物性格,推动了主题思想深化。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萧乾《枣核》

这篇文章明线是枣核,暗线是游子对祖国的依恋。全文围绕枣核组织情节,结尾卒章显志。一个风烛残年、旅居海外的老人,把对祖国、故土的思念都寄托在一枚小小的枣核上,这种落叶归根的故土情节寓意深刻,感人至深。一明一暗,双线连环,使文章曲折而流畅,使情感更深入人心。

母亲还说你总爱干活时在小竹篮里放一支梅,疲倦时闻一闻。那时我不懂。

犹记得我上小学时经常长冻疮。那感觉,痛停不了,痒抓不得,难受极了。可那时你却告诉我应感谢、珍惜长冻疮的日子。你说:“冻疮是一种挫折,却使你磨炼与成长,促进你成熟,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就像梅在冰天雪地,冷冽寒风中成长,最终成就一番冰清傲骨。”那时我明白了,你就如同那一株纤细的梅。

思绪回到现实,我望着背后一望无际的田野,仿佛看到了你一手托着梅,边走边思考劳作的情景,如今虽然你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

——学生习作《从未走远》

文题是“从未走远”,作者抓住了物理空间的“远”和精神层面的“近”,巧妙地埋伏了“梅”的暗线。开头写外婆日子苦,却时刻携带一枝梅,“那时我不懂”,写出了读者的疑惑,引人入胜。中间赋予“梅”以坚强乐观的品质,“你就如同那一株纤细的梅”,人花合一,为下文写到外婆去世,“我”却感觉外婆从未走远埋伏笔。情节变得一波三折,悬念迭出,也拔高了文章的立意,自然能升格为高分作文。

三、场面描写,凸显人设

拍照片的人都知道,纯色背景的照片,怎么也不如恰到好处的背景渲染更能衬托自己的明艳形象。写作也是如此。文字是静止的、无声的、平面的,但是人是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去感知外界事物的,所以写作时可以对场面进行立体刻画,突出其可感性,以便让读者借助立体的描写来还原当时的场景,真切感受立体的人物形象。所以描写人物再细致,再全面,也不如加入场面描写、侧面烘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大。当然,场面描写不仅仅局限于风景,也可以是风土、物体、设施等。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郑屠夫被打的惨状,作者调动感官,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充分还原了现场。鲁提辖的三拳分别打在郑屠夫的鼻子上、眼棱缝、太阳穴,从次要部位到要害部位,让人解气解恨,也感受到鲁提辖的孔武有力,更为他的胆识、仗义所折服,鲁提辖的形象就变得立体生动了。

和你相处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你的书桌里,永远是整整齐齐的两叠:一叠是作业,一叠是上课用的书,而且都是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一眼望去,干净整洁,很有条理,甚至你文具盒中的笔都是朝同一方向摆放的。——学生习作《有你真好》

作者描绘了同桌的书桌,详细描述了书、笔等学习用品的摆放,没有华丽的辞藻,仅仅用平实的语言就勾勒出一个作风严谨,做事有条不紊,习惯良好的同桌形象。这样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一景多意,升华主旨

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文学作品给读者的信息要远远超出文字本身。那些没有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可以通过提示或暗示,促使读者思索,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那么,如果给普通单一的景物描写增添深层意蕴,就加深了文章的厚度,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体悟。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尔基《海燕》

本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一景多意,在海燕、海鸥、海鸭、乌云等事物身上寄寓了多重含意。读者透过文字,看到了海燕的勇敢,海鸥、海鸭的胆怯,乌云的凶残,更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海燕是勇敢无畏的无产阶级,海鸥等是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是沙皇反动势力。读者读出了海燕的勇敢无畏,更感叹无产阶级的敢于斗争,主动迎接革命胜利的行动。这样的文章读来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好景不常在,越美丽的东西,越是短暂。昙花的开放、凋零给了我一个警告:漫漫人生,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活得精彩。比如昙花,它的美丽虽短暂,但那么深入人心,也许这一辈子,我也忘不了这美丽动人的瞬间。

我明白了昙花给我的花语: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这句话在我以后的人生中,给了我无限的鼓励和支持。

——学生习作《就这样慢慢长大》

作者选取昙花这个素材,昙花的成长缓慢,扣住了文题中的“慢慢”,如果仅仅写时间上的“慢”,就会平淡肤浅,无论描写多出彩,也只会拿个及格分。但是作者另辟蹊径,从昙花生长缓慢引申出人生的路,“漫漫人生,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要活得精彩。”这句话赋予昙花以双重意蕴,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作文自然就升了一个档次。

总之,写作文时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借景物描写创设情境,渲染感情;埋伏暗线,跌宕情节;场面描写,重在铺设;一景多意,升华主旨,就能把文章写得立体生动,意蕴无穷,那么作文升格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