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之二:审题立意选材(1)

2024-05-02 10:1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479人

一、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

1.全命题作文常见类型

(1)有比喻义的作文题 如:《飞翔》《送你一轮明月》 《你是尘埃也是光》

(2)以动词为核心词的作文题 如:《分享》 《抉择》 《遇见》

(3)题目中含有副词或修饰词的作文题 如:《这也是一种美》 《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幸福竟然如此简单》

2.怎样审题

(1)审清中心词语含义,拓宽思路。(字面义及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

《一道风景线》 (“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失误:自然景色、考试作弊、环境破坏、乞讨老人

《送你一轮明月》

含义:友情、亲情、安慰、鼓励、希望。最好虚实结合

(2)审清修饰词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难忘的一句话》:注意围绕“一句话”

《快乐其实很简单》:其实怎么理解?是否曾有过误解?

《别样的情》:突出“别样”

(3)审清限制要求。 ( 文体、人称、范围等)

《这一天,让我铭记》:记叙文、第一人称、一天之内

注意:题目后的写作要求,字数、体裁等。

审题示例一:《这也是一种美》

中心词:“美” (给人享受、教益)

修饰词语: “也” (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如:残缺、谎言、寂寞、挫折)

这” (距自己较近的事或物,切身感受为好)

题眼:也

审题示例二:《我毕竟走过》

中心词:“走过”(虚实结合,经历过,奋斗过)

修饰词语:“毕竟”(写的内容不一定是成功的结局,强调的过程)

限制要求:“我”(第一人称,记叙文)

二、立意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只是明确写作方向,而立意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1.什么是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即:写本文的目的。

2.立意要求

(1)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2)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3)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4)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5)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3.立意的技巧:

(1)变换视角,虚实结合,反弹琵琶(实、虚)(顺、逆)

如《珍惜》:从“实”立意: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鸟类;珍惜植物;珍惜朋友……

从“虚”立意: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

顺向立意: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珍惜事业;珍惜文物;珍惜文明;珍惜文化遗产……

逆向立意:珍惜失败、珍惜挫折、珍惜磨难……

(逆向立意,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要言之成理,不要弄巧成拙)

(2)联想想像 《绿色》

自然的绿色

主观色彩:心灵的绿色、绿色食品、青春、希望、绿色军营、生机……

(3)展现个性 (张扬个性、写出独特体验)

(4)聚焦时代 (学校、家庭、社会折射的时代风貌)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能否教化;对文章而言,主要看议论文说理是否透彻、论点是否深刻,记叙文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广泛的阅读积累、时时的体悟反思、善于打破常规的思考都会让我们的中考作文的立意深刻起来。

4、立意高妙文章示例:

今夜月儿圆

万家灯火。

金黄的满月在众星的簇拥下微笑着注视着这个世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洁的月光把一个孤独的身影扯得好长好长……

月光下,一张沧桑的脸是如此清晰。尽管岁数不是很大,可是岁月却过早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斑驳的年轮。此刻,邻居家的电视上欢快的歌声让他倍觉凄凉,在别人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只能这样落寞,“看来儿子今晚不来了!”想到这,李老汉心里又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李老汉中年丧妻,是他把年仅九岁的儿子拉扯大的。现在,虽说儿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来坐坐,时常塞点儿钱给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解解闷。可他知道这不可能,儿子手头经营着三个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和他说话呢?儿子几次要把他接到城里住,他都推脱说不习惯,没有去。去年中秋儿子很晚才回来,今年看样子是不回来了。

“唉!”一声沉重的叹息让月儿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个孤独的老人。“儿子忙啊!”以前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却起不了作用。李老汉抽着旱烟袋,又想起了儿子没办公司那会儿,每年中秋,儿子、儿媳再加上小孙孙,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看月亮,吃月饼。小孙孙睁大了眼睛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闹着要到月亮上给嫦娥送月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听到小孙孙的那一声甜甜的“爷爷”

了……“如果儿子没有钱多好!”他时常这样想。虽然希望儿子过得好,可他忍不住这样想,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是钱,代替了儿子和他的亲情;是钱,夺走了他的儿子!想到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来了。终于,月下的那个身影站起来,回屋了。月儿更圆了,如水的月光洒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邻居家的电视里仍欢唱着:“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技法点金:小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被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亲情领域。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孤独寂寞的,这不能不令人思考。读罢此文,不得不惊叹小作者构思立意的新颖深刻,在众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当然,此文在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独到之处。

静静地叩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在我身边恣意地流淌。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寻找到这样一方净地让我伤古,惜古,时间让这些东西留下来,而我在这里静静地追悔,静静地感伤。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觉得,时间流淌了几千年,而这些东西沉淀下来永不褪色,让你去留恋去珍惜它苍老的容颜,让你放下脚步,舍不得走完那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尽头,是闹市。

惜,是一种凝视。凝视我们古老的文化,依附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在城市的角落里守着最原始的坚持。凝视我们的根,在现代人的不屑下,在这小巷中寻觅自己的归宿。凝视这些沧桑之物是如何打开我们心中尘封已久的情愫,在每个人心底掀起层层涟漪。惜,痛惜,惜别这些唤起文化、唤起灵魂的安静。

惜,是一种回归。信步走入小巷,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回归到这些熔铸在族人血液里的文化,回归到“年华似水匆匆一瞥”的安宁。因为怀念,所以回归,惜,爱惜,爱惜这份难得的,远古的回忆与安详。

我的思绪戛然而止,只有胸前的玉让我感受这一切的余温。小巷的胡琴还是咿咿呀呀地响,却不经意间发现爬山虎在这一夏爬满了老墙。或许,古老的臆想与年轻的张力,渴望发展的心就是如此矛盾吧,就像这爬山虎和老墙相依相偎,轮回如涓涓流水永不停息。爬山虎长了又落,落了再长,而老墙依旧。

听说又要旧城改造了。而小巷中的一切像不可名状之香气,勾起我的惜古情结。惜,惜古,这正是一种热爱和回归啊!

技法点金:穿透浮华的嚣嚣红尘,抵达古典文化的怀抱,小作者以丰富深广的积淀,敏锐的目光,犀利的洞察,开篇就拓入城市的桎梏的深刻层面,凝望古典的雅致,回归古典的安详,沐浴古典文明的润泽,洞穿现实和历史的层面,你不能不被作者立意的高远、深邃所征服。思想深刻源于平时的感悟深刻、积累厚实。“融入自我”是避免平庸的好办法。“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带有个体差别性和独特性。在上文中,作者把惜古怀古的情结,寄托在古老的建筑上,寄托在城市的角落,那份感伤与留恋,那份痛惜与炽爱,在自我的妙笔生花之下,静静流淌着,动人心扉。

感谢苦难

秋天的果实感谢风吹雨打,才有了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才有了成熟的俊秀。是的,没有风雨光热,它不可以走向丰硕走向成熟。

风吹雨打是痛苦的,人们都尽可能逃避它。平坎,安逸是许多人所渴望的。但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没有经过灾难的是一堆垃圾。”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不懂得什么是坚强。一张从未出过海的风帆,一旦在海上遇到风暴,就注定不能控制方向。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什么是忍受。只有懂得忍受的人才能最终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不懂得忍受的人很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不懂得进步。苦难是台阶,正是这一个个的苦难台阶,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台。

没有风吹雨打,人们就是一潭死水,静止而没有前进的动力。瀑流正是经历沙砾阻石,忍受痛苦用自己的流动的身躯与之搏斗,最终到达峭崖,纵身一跃,一泻而下,气势磅礴。蝴蝶能够冲破茧的束缚,翩然起舞美丽身姿与花丛中,正是因为在努力挣脱茧的过程,使自己翅膀充了血,变得强健有力。而历史许多为人称颂的能人,也是因为他们能经历一番艰辛,最终实现自己理想,李时珍不经历千山万苦,跋山涉水,怎能铸成本草纲目。爱迪生不尝试世间千万种金属材料,怎能发现最适合作灯丝的钨。红军不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经历艰苦岁月的磨练,怎能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功臣。

我们应感谢风吹雨打,就像果实感谢风霜雨雪一样。怀着勇敢的心去迎接苦难的洗礼,怀着感恩的心接受上帝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技法点金: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就是立意的功夫。这篇文章透过材料准确地把握了隐藏其中的核心意蕴:苦难、磨练对成长的意义。紧扣着这一意旨,小作者开头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发掘了苦难对成熟、成才的意义;文章主体部分每段反入正立,依次检阅苦难对人的坚强、韧性、进步、动力诸方面的作用,从个人到团体,从成才到立国,视野开阔,立意深刻,说理透辟,因而结尾总结德的“感谢”就特别富于激励性。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吃透题旨,确立主题要单一集中,立意观点正确、高远,从多个角度充分发掘立意的思想,才能使文章主题突出,格调高迈,超出同类作文。

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家楼前有棵梧桐,整日整夜与我对视着。

它真的好大,足有合抱之粗,挺直的躯干和树枝犹如“有志之士”不断向空中攀援;看那如盖的树冠,披肩掩面。宽大的树叶不停的翻转,像无数只眼睛偷偷斜视着你呢!

记得那时我刚上初中,我们家的小楼刚刚完工时爸爸栽下的。刚开始它只有一枝独立的干,看上去那么瘦弱。同它一起载下的还有几丛冬青和几株白杨。随着岁月的脚步,它不断的长大、变粗,从从容容地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伴随着我渐渐长大。

春天,我期待着它发芽,夏天我欣赏着它的繁华,秋日里我品味着落叶飘零的意味,冬天我咀嚼它虬曲盘旋的枝干。闲暇时也帮父亲侍弄他那冬青环绕的花坛。

一次深秋的夜半,狂风忽然紧扣窗棂,我从酣梦中惊醒,了无睡意,担心着外面的梧桐树,浮想联翩,披衣下床,临窗而观,夜如墨染,只有远远的几颗寒星在天边眨着庸懒的睡眼。

风依旧肆虐着,最让我放心不下的还是那棵梧桐,它独自承受着那一份突然来自天边的苍凉,它能挺得住吗?望着那只能依稀可见的黛青色轮廓,我内心不禁为它担忧起来。大风过处,耳朵中传来的是枝枝叶叶簇拥而起的呼号,我分明听到了梧桐枝叶分崩离析的声响,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风雨过后是晴天”我感叹着!温柔的阳光让我愉悦。光明总比黑暗好。

心中还惦记着那昨夜风中矗立的梧桐,推窗而观,那冬青却依然青翠,那白杨虽有枝叶飘零,却还见那泛黄的树叶摇曳!再看那梧桐,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像一个个瘦骨嶙峋的甲骨文!那一夜的风啊竟然凋落了梧桐满树的生机!我悲哀。

“这梧桐长的真快!”扫树叶的父亲喃喃地说道。我这才发现,短短的几年它足有白杨的两倍之粗!而那同栽下的冬青虽年年青翠,可又何曾长高过?

我幡然醒悟:舍弃是一种智慧!梧桐你用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妙,服从自然而有抗挣自然,畏惧自然而又洞悉自然!梧桐你早早的落叶,其实不是妥协,不是退缩,而是早早地积蓄来年生长的力量!

看着满地的落叶,我仿佛听到了你潜滋暗长的声音!

技法点金:作者从深秋中梧桐落叶的自然现象出发,托物言志。从一次突然而来的狂风对梧桐的影响入手,写出了梧桐懂得舍弃的道理。在行文中巧妙的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拿梧桐和冬青进行对比;用白杨进行衬托,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其实舍弃也是一种智慧。写景、议论、描写相结合,内容充实,笔法细腻。作者对自己的感受描写的非常细致,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像及了一曲凄哀的歌谣,我心中一颤,默念着那寒风中的梧桐,希冀着黎明的到来。”多么逼真的描写。这是明白事理前对梧桐的担心,后来,事实和父亲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这样经过前后的对比,突出了“其实”。这篇满分文启示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从一点出发,发掘人物背后的深刻时代、历史意义。

记住这一天

如果不是发生了某些事情,也许这一天也就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没什么区别,如流水般淡淡流去,慢慢消逝于记忆和历史。可是,历史选择了这一天。

记住这一天:30万同胞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痛,更是全体炎黄子孙永远的痛。1937年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

周恩来总理说过:“可以原谅,但是不可以忘却。”

为30万同胞默哀,为他们祈祷。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37年12月13日,每一个中国人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记住这一天:1座城市

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历史不会忘记。13秒,大地夺取了24万人的生命,那是特殊的一个年份,1976年。

当年唐山,天地不仁,生灵涂炭。悲歌彻地,血染尘寰,军民鱼水,相濡以沫,奋展人力要胜天。3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76年7月28日,每一个中国人把悲伤埋在心里!

记住这一天:2位英雄

10月17日的凌晨,两位英雄乘着一叶小舟,在遨游太空近五天后,划破沉睡的天空,在全球亿万双眼睛的凝视下,曳着彩光绽着花儿,安然降落在茫茫草原。英雄的凯旋,沸腾了神州,骄傲了海外游子。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飞天梦想,如此真实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试箭苍穹,问路九天,我们在探索,我们在路上!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2006年10月17日,每一个中国人把自豪写在脸上!

……

后记:记住这一天,我们送别了迷茫,我们走向了自强;记住这一天,我们不再畏惧风雨,我们万众一心;记住这一天,我们昂首阔步,我们迈向新时代。

技法点金: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关注现实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脉。这篇作文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积累。时代性题材前卫性,使文章天然呈现出“新颖”亮眼的特点;社会重大问题的摄入,显示了题材的重大性,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从选材看,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剪辑了“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神舟六号飞天英雄费俊龙与聂海胜”的事迹,这些足可载入史册的历史重大事件,备受世人关注,极易引起人共鸣让人深深认同要“记住这一天”;从立意看,小作者切入中国现代史上的三个暗含内在联系的热点话题,表现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炽爱之情。文章主题的崇高美,令人悚心动容。 这篇满分作文告诉我们:平常留心、积累当今时事、热点大事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胜之路。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一:细节激活文章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二:审题立意选材(1)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二:审题立意选材(2)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三:环境美化文章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四:布局谋篇构思(1)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四:布局谋篇构思(2)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四:布局谋篇构思(3)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