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用在刀刃上:谈英语高考试题在高中教学活动中的使用

2024-04-27 03:58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051人

高考作为中国一项高利害考试,其试题必然受到高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高考试题在教学过程中被大量使用也是普遍的事实。那么,高考试题到底是否适合在高中教学中使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应该怎样使用才是恰当的呢?本文将围绕“高考是什么?”和“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高考试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正式探讨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什么是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本文所谈论的教学活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关于高考试题在高三复习阶段用于题型训练、专题训练和套题训练的做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高考试题?

1

建立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分类素材库

为科学使用奠定基础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每一年高考后,分类收集高考试题,补充到原有素材库当中,以备后用。长期积累,可形成资源丰富的高质量素材库。下面笔者就建库提出两点建议:

(1)分类、贴标签,以便日后检索

教师可依据教材的模块单元为高考试题分类、贴标签,并参照《课标》的课程内容,从主题情境、语篇类型、语篇特征(段落结构、语法项目等)等维度进行划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贴上难度标签。如下表1就是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阅读第一节四篇文章的分类标签。

表1. 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阅读第一节四篇文章的分类标签

QQ图片20190511144912.png

(2)充分利用语料库技术,让搜索和提取素材的过程更快速、更便捷

使用 Word 文档中的链接功能也可以实现快速跳转,还可以直接在 Word 文档中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

2

解读高考结果,诊断学生问题

为改进教学找到方向

以2015—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阅读理解 A 篇为例,从主题情境上看,这四个语篇的选材均来自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分别是博物馆讲座信息(2015年)、杰出女性介绍(2016年)、科学中心游客指南(2017年)和自行车旅行广告(2018年)。

从语篇结构和特征上看,四个语篇均有标题和小标题,除2017年是整篇描述同一主体外,其余三个语篇都包括四段平行的主体信息。其中,2015年和2016年的语篇都有引入段落。四个语篇都具有明显的信息类文本特征,适用于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命题语言上看,2016年的语篇最为复杂,选项和题干都采用了释义或归纳的方法,如第21题的 is... noted for、her community background,第22题的 the reason for O'Connor's being rejected、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等,都比语篇中的表述更为复杂、陌生,对于考生的释义和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隐性要求。

从考查能力上看,2015年和2018年的三道题目均考查考生快速查读、获取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题目难度都不大,而2016年和2017年的命题思路有所改变,因此,个别题目难度较大。其中,2016年第24题要求考生对文本提及的女性进行推断性评价,2017年第23题要求考生推断文本最后一段的写作目的。这两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推理和判断,对考生的概括、分析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而难度都远高于其他几个语篇的题目。

从失误归因上看,上述两道难题的出错率高,反映出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较弱,也暴露出了一味强调做题技巧的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如果学生未能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整体阅读与认知的思维习惯,那么在考场上面对众多干扰项,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整体阅读能力方面,笔者再举一例。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 B 篇是一则新闻报道,介绍了一个教观众少花钱做出美味、营养食物的电视节目。文章首段巧妙地利用了与烹调相关的表达“grilling guests”和“cooking up a storm”达到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然而,部分语言能力良好的考生在做第24题时,虽然知道正确选项是 B“She has started a new programme.”,但却容易被 “grilling guests” 干扰,认为这个短语应该理解为 “考问嘉宾”的意思,因而觉得 A 选项 “She enjoys embarrassing her guests.” 似乎也是正确的。

这种思路其实也是考生缺乏整体阅读能力的表现。A 选项隐性考查了考生正确解读文章对主人公的评价及判断新闻报道价值导向的能力。在这样一篇弘扬节俭生活价值观的文章中,主人公是不可能 “享受” 让节目嘉宾难堪的过程的。

只有读懂高考结果,教师才能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通过课程内容六要素整合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 “整体输入—整体互动—整体输出”(韩宝成,2018)的完整体验,学生才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与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

3

适当在阶段性测试中选用高考试

更有效地诊断学生水平

命制阶段性测试题是每一位高中教师都要承担的教学工作。如果全部原创,不但时间和精力成本高,而且对教师的测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高考试题是由专家团队精心命制的,具有高质量和高信度。因此,适当选用高考题作为重要的阶段性测试素材,能够更有效地诊断学生的水平。笔者提出两点使用建议:

(1)阶段性测试素材应尽量与该阶段教学单元主题情境相一致

《课标》在 “评价建议” 中指出:学生日常学习的阶段性评价,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性评价功能,着重考查学生特定时段的学习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然而,许多学校在阶段性测试的选材上比较随意,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比较普遍,从而导致阶段性测试不能很好地发挥诊断功能,还极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

由 Anderson 等编写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是教学与测评一致的良好示范。该系列教程每个单元包含两篇课文,练习形式多样,有利于引导整体阅读,帮助学生获得深度阅读的过程体验,发展核心素养。此外,教程每三个单元配一个复习单元,由三篇阅读文章及其阅读理解题(多项选择题)组成,其主题情境与之前所学的单元一一对应。如果学生在阅读复习单元的文章时,能够理解并运用之前学过的话题词汇和表达方式,就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以后的阅读活动。

(2)可将高考试题设置为锚题,从而获取更科学的质量监测数据

设置锚题的一个简单做法是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同一个(套)题目,以获得不同的数据,方便教师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同一批学生分别施测锚题,从而可以较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又如,教师可持续对学校不同届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阶段施测锚题,从而可以得到一段时间内该校学生发展的水平曲线。高考试题质量可靠,尤其适合作为锚题使用。

此外,有一些学校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整套高考试题进行测试,然后将考试数据与《高考年报》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在整体样本中的大概位置。

4

精选同一主题情境的试题文本

作为单元教学的拓展阅读素材

Oczkus(2014) 在 Just the Facts! Close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Informational Text 一书中推介了群文阅读(text sets)。群文阅读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基于同一主题的多模态、多类型文本的创新型阅读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某一概念、主题或问题形成整体认知。文本的来源可以是书本、报刊、网页、手工艺品或一手材料等。教师多年积累建成的高考试题素材库是组建群文的可靠保障。

以 “环境保护” 这一主题群为例,人教版《英语》必修2 Unit 4“Wildlife protection” 和选修6 Unit 4 “Global warming” 都涉及该主题群。其中,“Global warming” 这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资源短缺及其对策、全球变暖及其影响、环境污染及其对策等几大核心关键问题,内容较多,学习的难度较大。利用平常一个单元的课时去学习这样庞大的主题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有必要在 “环境保护” 的主题群中围绕上述几个子主题分别开展群文阅读项目式学习。

例如,围绕 “全球变暖” 的子主题,课文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 最后一句设置了关于人类要不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变暖的开放性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这个任务对于学生的主题背景知识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那么学生在辩论中很可能只是重复课文中的信息,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思想碰撞。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出能引导批判性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兴趣。

例如:文中提到持续升温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结果,而课文中的图表却显示历史上有些时期气温呈现较明显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可能说明什么问题?看似很清楚的全球变暖问题,为什么人们至今没有对其成因和可能的后果达成统一结论?

以 “环境保护” 为主题的高考阅读篇章数量不少,这些文章为深入探究上述三个核心关键问题提供了可选的素材,下表2呈现了部分素材的来源及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子主题选择群文阅读材料,为学生主题意义探究的需要服务。

表2. 涉及“环境保护”主题情境的高考试题

QQ图片20190511145011.png

群文阅读可以结合阅读圈和阅读拼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这样一方面方便分配差异性阅读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组织讨论,通过目标驱动促成有效输入(文秋芳,2015)的实现。

当然,高考试题不应该是唯一的拓展阅读素材来源。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要选择使用高考试题的原文或介绍更多相关主题的多模态文本,如 TED 演讲视频、纪录片、相关书籍等。

5

借鉴考试题型及命题思路

更好地落实过程性评价活动

《课标》在“考试命题建议”中明确提出:试题要求学生做的事情(答题)应该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来完成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王蔷(2014)和程晓堂(2018)等都曾呼吁题型要多样化并基于真实情境。在高考这样大规模的高利害测试中,为了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采用相当比例的客观题。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积极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在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香港英语高考由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两部分组成。其中公开考试分卷考查阅读、写作、听力和综合技能、口语四个项目,在能力考查的综合性、题型设置的灵活性以及命题情境的真实性等方面均有值得参考之处(王栋,2018)。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2018年阅读试题为例,该试卷由Part A 和Part B1 / B2组成,分别包括对同一主题下两个不同类型语篇的阅读考查。其中 Part A 为必做题,Part B 则有 B1(易)和B2(难)两套题供学生选择,所赋分值不同,体现了关注考生发展差异性的评价思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下面只讨论2018年香港英语高考阅读卷 Part A。

Part A 涉及的主题是“音乐”。Text 1是三则乐器教学广告,Text 2阐述了“音乐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的观点。Part A 的阅读题型丰富多样,全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认知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表层与深层意义,关注信息的归纳、概括与重构,关注生词意义与指代意义的推断,以及主旨、意图、写作手法、观点等的推断(详见下表3)。通过设置多道问答题,试题将考生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可视化,反映了考生在真实阅读情境中发生的思辨过程,能够比较好地呈现学生的核心素养面貌。这种问题设计的思路对于教师的日常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也有很大启示。

表3. 2018年香港英语高考阅读卷 Part A 试题题目、题型及考查能力一览表(点击查看大图)

QQ图片20190511150106.png

当然,教学的逻辑和考试的逻辑不完全一样。学生能否成功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取决于知识获得的逻辑过程与问题解决的逻辑是否一致,还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知识应用情境的典型性和多样性(雷新勇,2017)。因此,学生要在考试中独立完成任务,就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互动积累典型的、促进迁移的过程性体验,教师的导学点拨、同伴的共学分享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内化都是有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6

使用单个语篇

组织真实情境下的阅读与表达活动

以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 I 卷阅读理解 A 篇为例。这是一篇包含四则平行信息的自行车旅游产品广告,文本的功能是推广旅游产品,适读对象是旅游者。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通常会有旅行社和潜在顾客因 “产品” 而产生交际。旅行社的任务是吸引顾客,投其所好;而顾客则要了解和评价产品,最后根据自身需求作出决策。

据此,教师可模仿真实情境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主题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活动,示例如下:

(1)第一阶段:学习与理解

① 了解学习任务:设计市内自行车游学产品广告,供即将来校访学的美国学生选择。

② 阅读文本,思考互动。重点讨论:文本的主旨、来源、类型、功能与阅读对象。(从旅游者的角度思考)每个产品的新意、兴趣点和不确定信息。

③ 角色扮演:游客致电旅行社进一步咨询产品,了解更多信息。

(2)第二阶段:应用与实践

① 小组讨论:最喜欢的产品和理由。

② 班级调查:统计最喜欢的产品,邀请部分学生陈述理由。

(3)第三阶段:迁移与创新

小组活动:设计一则市内自行车旅行产品广告(可适当补充季节、交通工具、主题等情境要素)。

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列举广告应包括的主要信息,选定最适合的参与者,分别解释理由。

② 文本写作:可使用阅读文本中适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求他们给每项设计配上清晰的路线图)。

③ 展示分享:投票选出最佳设计,并说明理由。

④ 课后作业:给访学期间在你家住的美国学生写一封 email,介绍你设计的周末自行车之旅(注意:关注 email 和广告在语言特征与功能上的区别,明确写信的对象及其特点)。

以上设计以 “旅游设计” 这一主题意义为引领,创设的情境与真实生活关联度高,并且隐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作出选择和为潜在的服务对象“量身定制”的思维方法。这种设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作者简介

陈皓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广东教育学会外专委副理事长,广州市“百千万”名师工程实践导师。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