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新教材统编版《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清单

2025-10-29 11:0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7人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埃德加 ·斯诺(1905.7—1972.2) , 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写作背景:

作者于 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3.作品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二、阅读方法

1.阅读红色经典,应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

许多作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体现出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时代精神的准确洞察和深刻把握。如《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军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让全世界看到了红军将领及普通战士的成长历史和精神品格。阅读作品时,可以结合在历史课上了解到的有关土地革命斗争和长征的内容,丰富自己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深化对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理解。

2.阅读红色经典,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红色经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精髓,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悉心领会。《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 , 《红日》中的沈振新 , 《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少剑波 , 《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 《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数不胜数的英雄形象,是红色经典赠予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时,要认真体会英雄人物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3.阅读红色经典,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红色经典往往有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级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较强的抒情意味。可以和同学组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作品精华、宣讲英雄故事、编演情景剧、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在感性的演绎中传达红色经典鼓舞人心的独特魅力。

三、主要内容

1.内容概括(四个方面):

(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 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2.章节概括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 “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介绍了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和西北大灾荒以及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介绍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面的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认识到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同时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还有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以及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记录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 “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 人物形象

1.毛泽东

( 1 ) 主要事件:光着头与农民交谈,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居住条件简陋,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时刻充满活力,年轻时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

( 2 ) 形象: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 ,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 3 ) 经历 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2.朱德

( 1 )主要事件:在长征中带领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进行艰苦斗争并最终率部抵达陕北,与部下同甘共苦。

( 2 ) 形象: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 ,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位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 3 ) 经历: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3.周恩来

( 1 )主要事件:同作者讲英语,陪作者在乡间小路行走,居住条件简陋,亲自动手为作者制定旅行计划,参加革命的过程

( 2 ) 形象: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 3 ) 经历: 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 “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于26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年进行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4.贺龙

( 1 )主要事件:李长林介绍贺龙、贺龙投身共产党、收服哥老会成员参加红军、长征途中背部下行军。

( 2 ) 形象: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性格急躁,但是他很谦虚。

( 3 ) 经历: 他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他是 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5.彭德怀

( 1 )参加革命的起因:早年读《资治通鉴》,后读《资本论》等著作,成了坚定的共产党员。

( 2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年底到井冈山会师。

( 3 )相关情节: ①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屯粮的大地主;②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同志骑;③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同部下一样;④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⑤喜欢孩子,尊重“红小鬼”,将棉袍给小号手围上。

( 4 ) 形象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6.徐海东

( 1 )外貌:身材修长,四肢灵活,笑起来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

( 2 )出身与家庭: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家族世代做窑工。指挥员中唯一的 “纯无产阶级”。

( 3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①1927年成立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这支军队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核心;②参与黄麻起义;③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

( 4 )相关情节: ①自豪于无产阶级的出身,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打仗十年,负伤八次,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 5 )人物评价:大胆无畏、热情真诚、爱护部下、阶级意识强、有强烈的自豪感。

7.刘志丹

( 1 )出身与经历:出生于陕西北部群山环绕的保安,是个中农的儿子,到榆林去上中学,后来进了广州黄埔军校,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国民党军队的青年军官。

性格:是一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有惩奸除恶的天鞭。

8.林祖涵(林伯渠)

( 1 )外貌: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 2 )性格: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同情共产党,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苏区文化水平低的地区获得了极好的成绩,遇到困难不气馁,幽默。

9.徐特立

( 1 )外貌:白发老翁,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步履矫健,双目炯炯。

( 2 )性格: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在国民革命期间,同情共产党,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气馁,幽默。

10.红小鬼

( 1 )数量: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 “模范连”。

( 2 )年龄: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来自中国各地。

( 3 )精神面貌:热爱红军,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刚毅坚忍,令人叹服;总是愉快而乐观,做事认真负责,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

五、主题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红色中国”以及红色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六、艺术特色

1.纪实性强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报道性作品,无论是对领袖人物的正面采访,还是对苏区红军战士乃至群众的访谈,都是作者真实接触而记录下来的。

作者与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以及与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都还原了事实。

本书大多采用了 “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的结论。

【示例 1】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用具体数据让读者了解长征行军的天数、行军的路程和途中的遭遇战,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反映红军长征路途之遥远与艰险,遭遇战之多。以此体现作品的纪实性真实性特点。

2.故事性强

【示例 2】周恩来的出场片段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这段文字好像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人物的传奇色彩,再开始写人物。

3.描写生动

①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述。

作品中作者对苏区共产党员的描写是全书的亮点。作者在选取人物相关的资料上,并没有生硬地大段引用他们的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地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

②作者擅长变换叙事的角度,对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比如朱德作者并没有直接接触他,而是通过与其妻子的对话来表现人物。

【示例 3】描写毛泽东片段

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尽,但在毛泽东的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

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毛泽东彻夜工作、精力过人,不知疲倦的特点。

4.穿插分析和议论

作者在叙述事件或描写人物的同时,点明和加深所述事件的意义,表明了自己对人物的观感,对读者起到深刻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称赞长征: “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它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锻炼了党的领导队伍,更将革命理念传播到半个中国。”

评价周恩来是 “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评论西安事变时,斯诺预言: “国共合作的实现,将使中国从分裂走向团结,成为战胜日寇的转折点”。

斯诺对比国共两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指出: “当国民党用黄金购买装备时,共产党在窑洞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