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

2025-08-31 20:1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9人

梁衡: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

扛书包编辑部 衣者朝新 2025年08月26日 14:37湖南

不论你是七零后、八零后还是九零后、零零后,只要你读完了小学,就一定学过他的课文,成为他的学生。他,就是梁衡——我称其为教材里的先生。

自1982年《晋祠》入选教材,四十多年来,他的作品《壶口瀑布》《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乱世中的美神》《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被选入各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多达五十多篇次,是活着的当代作家中入选教材作品最多的一个,没有之一。要知道,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多达十余套。1976年后,每套教材使用时长十年左右,此后每次更换30—40%的篇目,而他的作品却牢牢占据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材的“钉子户”。语文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材标准是最高的。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文质兼美;二、具有典范性;三、适合教学和学习。

能有一篇作品被选入教材,都是毕生的骄傲,而梁衡的作品被选入多篇次,包括今天香港、澳门的语文教材也都有其作品,可见必有不俗的才华和见识。季羡林先生曾夸赞梁衡道:“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那么,梁衡的作品是如何写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讲他的三篇课文。

第一篇:《晋祠》。1982年,北京地图出版社想办一份杂志,就向光明日报社驻山西站记者梁衡约稿,希望他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大年初一的上午,梁衡拜完年就回到了家里,用两个小时写出了这篇经典文章。但遗憾的是,这份杂志没有办成。光明日报说我们有副刊呀,他们发不了就发在咱们自己的副刊上吧。没想到到了4月份,这篇发表不久的作品就被选入了语文教材,成为一代经典。那一年,梁衡36岁。两年后,梁衡考入中央党校研究生班,同班有个县长同学,假期回家,发现儿子正在读这篇课文。县长就很骄傲地说,作者是我同学。没想到儿子仰着脸看了他好大一会儿,说,这个人早死了。因为在大家的观念中,能被选入课文里的作者,像孔子、李白、鲁迅、朱自清等,都不在人世了,无怪乎小朋友这样说。

这篇文章是真的好啊!梁衡迄今还记得那样的一个场景:春天到了,大家骑着自行车,车把上绑着黄花,车铃叮当,一路徜徉在花海。这幅场景在他笔下,课文中就成了这样的描写:“春日黄花满山,静幽而香远。”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的话:“踏花归来马蹄香。”还有那捧钵接水的光头小和尚,深水下根根可见的水草,都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永久的美好记忆。2015年,时任太原市长的耿彦波见到梁衡先生时说,我正打算在这里立一块《晋祠》的碑。2019年,晋祠祠碑石在晋祠公园落成,这时候的梁衡真的已经是名老者了。参加揭幕仪式那天,兴奋围过来的游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当年都是被老师逼着背这篇课文的学生。

转身望着巍峨的晋祠大殿,黄绿琉璃瓦的飞檐在蔚蓝的天空下十分耀眼。梁衡先生一时恍惚。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乘车来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原来的考察名单里并没有晋祠,但当长途汽车驶过的一刹那,滚滚烟尘中闪过大殿的一角,梁思成先生心动不已。一个月后,他又专程回到了这里,发现了全国唯一的十字飞梁和一系列的古建原物。梁思成流连忘返,奋笔勾勒,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绘图。

李白曾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是啊,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晋祠的山、水、树,还有梁衡先生的这篇作品,将与一代一代人进行对话。

第二篇:《觅渡,觅渡,渡何处?》。多年前,我有幸陪先生散步,问他,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当时梁衡先生没有说话,在一个雨后的晚上,他告诉我:“读者对我的《觅渡》更偏爱一些。”我知道,他自己对这篇也应该是最满意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一篇文章。“觅渡”二字取自于瞿秋白家门前消失多年的一条河,叫“觅渡”河。梁衡先生曾多次到常州,徜徉在瞿秋白故居的旧祠堂,一年一年的来去,一次次地徘徊。他想象着多年前,这里的小河,河上往来觅渡的小舟。而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加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当记者,与列宁交谈;被推举为陈独秀之后第二位领袖,到汉口主持八七会议,发动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办教育,以带病之躯被禁止跟随大部队长征;留下后被捕,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往事一幕幕掠过梁衡的心头。又过了6年,梁衡写成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时风靡全国,洛阳纸贵,甚至被誉为当代作品中的“孤篇压全唐”之作。很快,这篇作品又被选入中学课本,成为不朽的名篇。

2025年是瞿秋白就义90周年。1935年6月,他被害时年仅36岁。梁衡在这篇文章中写瞿秋白的才华,写他的信仰,写他的种种遭遇,含悲忍愤,隐而不发,读来令人无语仰天,把栏杆拍遍。当年,鲁迅多次收留瞿秋白夫妇在自己家里居住逃难,他还写了一副对联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96年文章发表以后,瞿秋白的女儿写信致梁衡说,您就是我爸爸的知己。从鲁迅到瞿秋白到梁衡,虽世殊事异,然而他们在文字中拥有了灵魂的契合。

第三篇:《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20世纪80年代,梁衡在新闻署工作,那个时候社会风气非常浮躁,很多女孩子吃青春饭,成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这对责任心强的梁衡刺激很大。一家杂志振聋发聩地写道,女性要认识到,丈夫不可靠,子女不可靠,青春不可靠,唯有你自己的知识、志气和才识才最可靠。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梁衡借着这个由头写下了这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主要是写人,写女性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青春,对待荣誉,对待金钱;写居里夫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青春、美貌和事业的。文章发表后,许多家报刊纷纷转载,很多家长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或者是裁下来,寄给孩子看。子女在外留学的家长,还专门寄到海外。这篇文章说来说去就说了一个问题,该怎样做人。文章的优秀,也被一个“最”字证明:被选入教材的频率最高,版本最多。

曾出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作为部级高官,梁衡先生有自己的遗憾吗?他的抱负又是什么?

有一年在清华大学的讲座上,学生问他,如果有来生,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当官。

哄堂大笑。梁衡先生说,以我现在的地位和年龄,肯定也不是为了那个虚名。在我看来,唯有当官才是为群众办事、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最佳途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遗憾呀。在40岁那年,他成为中央最年轻的后备干部之一,可是一封8分钱邮票的诬告信,阻拦了他上升的势头。领导就问他,要不还是把你调回光明日报总部吧。梁衡说,我想静一静,于是他就去中央党校学习了两年。在这期间,他并没有沉沦,反而写出了另一部著作:《数理化通俗演义》。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已经发行了近四十个版本,畅销六百万册。虽然事后查明他是被诬告的,但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一误误他多少年。人生的台阶就是这样: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但人生谁能没有补丁呢?

有一次去他家,先生给我讲,他最喜欢的是范仲淹。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永恒的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他把范仲淹、诸葛亮和周恩来相提并论,极具推崇。经世济民,又何尝不是先生的政治抱负呢?

提到范仲淹,我想到的是严子陵。因为范仲淹特别推崇严子陵,还特意写了几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想,这几句话也适合梁衡先生。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