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女博主走进工地,带着盲盒互动的趣味,随机邀请农民工大哥提笔写篇作文。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憨厚大哥被工友们笑着抬了出来——原来,他是这群人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
当他从盲盒中抽出题目,竟是1957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时,这位年近花甲的农民工大哥,就这样在喧嚣的工地一角,铺开了属于自己的笔墨。
谁也没想到,这篇由他写下的《我的母亲》,竟悄然引发上亿人次的观看、数百万的点赞。
究其根本,是文字里淌着的生活实感太动人:没有雕琢的修辞,却处处藏着半生阅历的褶皱;没有刻意的煽情,可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思念,尤其是文末那几句剖白,像一把钝刀轻轻割在心上,让无数人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与亏欠。
这份共鸣,无关学历,无关身份,只因为在“母亲”这个词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个带着牵挂的孩子。全文如下:
我的母亲
今天我巧遇拍短视频采访,还需要抓题,因为我是这群工友中唯一上过高中的,两个女孩子就选中了我。我有幸抓到了“我的母亲”这个标题。重温母亲的回忆,让我思绪万千。母亲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头的老坟地里,她的模样、她的一举一动,就跟在眼前似的。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她心善,能容人。跟邻里没红过脸。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
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那会儿日子都紧巴,穷富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热乎,讲情义。
母亲,就是那最厚道的一个,她包的饺子,那叫一个香,是穷日子里最盼的念想。过年是她最累的时候,洗洗涮涮,准备年饭。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脸上总挂着笑。看着我们放炮仗那股高兴劲儿,她比我们还乐呵。再破的衣裳,经她的手也给我们拾掇得干干净净。
那时候还是集体,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点新鲜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粮。白天打下谷子,晚上分给每家每户。这一分就是一个大晚上,农村的秋天还是一个很冷的秋天。母亲身上穿的很薄,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的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天就亮了。母亲一天的辛劳又开始了。她揉揉眼,又得爬起来,给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
现在想想,母亲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母亲走的时候,才五十出头,是累病的。如今她的坟就在村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每次回村,我总要去那儿站站,跟她说说话,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我得把您撑起来的这个家,接着撑下去,撑稳当。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30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这篇名为《我的母亲》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刷屏全网,不是偶然。它的“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采斐然”或“结构精妙”,而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语言日益虚浮的时代里,它做到了四个字:真、苦、爱、人。
一、真:字字真实,情感不假
这篇作文打动人心的根源,是“真”。大哥写的不是想象中的母亲,而是他生命中真实存在、日日相处、吃过苦也吃过亏的母亲。
他不美化,也不渲染:“她嘴里咀咀叨叨的模样,我这人也一样,就很在眼前似的。”
细节扎实,不浮夸:洗菜、点灯、烧火、下地、缝衣,这些画面不是素材堆砌,而是真实经历的还原。
真实,比技巧更重要。很多人读完会觉得“这不就是我妈吗?”那种不经意间的共鸣,来自“我也经历过”的代入感。
二、苦:写尽了底层母亲的生存状态
整篇作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关键词:苦。但它不是喊口号似的“母亲很苦”,而是通过具体生活片段,把“苦”这件事写进骨头里。
“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上扒口饭”
“我一口吞下去的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
“鞋底都裂了,她还要下地”
在这篇作文中,“苦”不是抱怨,是一种命运的接受。这种不言苦的苦、含着泪的苦、挺直腰的苦,比任何高声喊出来的苦都更震撼人心。
三、爱:细节里藏着母爱的伟大
这篇文章没有说“母亲多么伟大”,却处处流露出母爱的厚重。
爱是“给我留好吃的”:“她宁愿饿着,也让我吃一口热乎的”
爱是“给我扎头发”:“想想她给我扎小揪揪时候的动作,手上是老茧,眼里是真爱”
爱是“为我省下自己”:“她舍不得吃肉,就把那点腊肉都留给我吃”
母爱的表达,往往最朴素,却最沉重。这种无声的、日复一日的、不求回报的爱,是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共识。
四、人:写出了“母亲”这个最具人性光辉的角色
这篇文章没有把母亲当成“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是个爱干净的女人,会偷偷给儿子洗袜子;她也会“念叨”、“抱怨”,有脾气,也有固执。这种“带着缺点的真实”,恰恰让“母亲”这个形象立了起来。
我们常常在作文里看到“母亲是高大的”,但在这篇作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被生活压弯腰却不弯心的女人”,她像我们所有人认识的那种“村口的大娘”,但她也是照亮孩子一生的月亮。
总结
这篇作文的“好”,在于它不装、它不飘、它不写给别人看,而是写给自己、写给那个已经不在了的母亲。
在浮躁的时代,这种带着泥土气的文字,像一股清流击中了人们心里那个最柔软的角落。它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活着地回忆、深刻地致敬”。这份真情,是任何修辞都模仿不来的。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篇作文为什么好:
“他写的不是作文,是他的命;我们读的不是文字,是我们的母亲。”
来源:头条野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