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现代文会怎么考?考前分享破解“偏、怪、难”三个方法

2024-03-29 14:2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50人

高考临近,我要赶在高考之前,给同学们做最后一次“题型预测”了。

今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究竟会考哪一篇,这个确实不好判断:知道的不敢说,不知道的说不出。

但是,我们可以从往年的高考题型中,获得一些启示和灵感。

一、回顾往年的高考现代文考试题型

为什么我们要回顾往年的高考题型?

原因其实很简单:去年考的,今年不会再重复考。

通过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为今年的高考梳理出一些考试方向。

1.全国卷:

全国卷包括一卷、二卷、三卷,由于全国卷三主要是面对一些偏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它的考试题型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因此,我们在分析总结考全国卷的时候,往往只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一卷和二卷。

从2016年起,最近5年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的现代文考试题型,都以小说为主。只有2017年全国卷二考了一篇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其余的都是小说。

具体篇目为:

2020年全国卷一:《越野滑雪》,海明威,小说,美国。

2020年全国卷二:《书匠》,葛亮,小说,中国。

2019年全国卷一:《理水》,鲁迅,小说,中国。

2019年全国卷二:《小步舞》,莫泊桑,小说,法国。

2018年全国卷一:《赵一曼女士》,阿成,小说,中国。

2018年全国卷二:《有声电影》,老舍,小说,中国。

2017年全国卷一:《天嚣》,赵长天,小说,中国。

2017年全国卷二:《窗子以外》,林徽因,散文,中国。

2016年全国卷一:《锄》,李锐,小说,中国。

2020年全国卷二:《战争》,迈尔尼,小说,美国。

2.新高考卷:

新高考改革之后,一些省份就开始使用新高考卷考试。主要省份包括北京、山东、海南、浙江。

其中,山东和海南在2019年及以前,都是采用的全国卷一;2020年采用的是新高考卷。

北京和浙江,多年以来一直采用自己的创新试卷。

与全国卷所不同的地方是,新高考卷的现代文考题,以“散文”居多。其中,北京卷硬是连续5年考了散文。

在这里,山东卷和海南卷我们只统计2020年的题型,因为之前的都采用全国卷;北京卷和浙江卷的题型统计到最近五年,即2016年。

具体篇目为:

2020年新高考北京卷:《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沈从文,散文,中国。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雪》,康斯坦丁,小说,苏联。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建水记》,于坚,散文,中国。

2020年新高考海南卷:《大师》,双雪涛,小说,中国。

2019年新高考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赵园,散文,中国。

2019年新高考浙江卷:《呼兰河传》,萧红,小说,中国。

2018年新高考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儿,散文,中国。

2018年新高考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散文,中国。

2017年新高考北京卷:《根河之恋》,叶梅,散文,中国。

2017年新高考浙江卷:《一种美味》,巩高峰,散文,中国。

2016年新高考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散文,中国。

2016年新高考浙江卷:《母亲》,何家槐,小说,中国。

3.“八省联考”适应卷:

2021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份将统一参加新高考,这八省包括:辽宁、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

今年1月份,这八个省份参加了第一次全国适应性考试,俗称“八省联考”。

在这次考试中,语文试卷的现代文又分别考了两篇文章:

辽宁、广东、河北、湖北这四个省份考的是我国学者金克木的散文《国文教员》;

江苏、湖南、福建、重庆这四个省份考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秋雨》。

同样是“八省联考”,一套试卷,为什么要分别考不同的两篇文章?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两篇文章,代表了2021年新高考的“两个方向”。

《国文教员》代表的是“复式阅读”考查方向;

《秋雨》代表的是“外国文学作品”考查方向。

二、“关键词”解读

1.复式阅读。

“复式阅读”是八省联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由于之前大家都没有遇到过,所以我们对这种新题型做一个讲解。

所谓“复式阅读”,就是考生在考试时得面临“两段文本”的阅读,同时需要从“两个角度”去阅读。

“复式阅读”这种新题型的特征包括:

第一,“复式阅读”一共有两个文本,前面一个文本篇幅较长,后面一个文本篇幅非常短;

第二,第一个文本是“连续性文学文本”,属于“散文性质”;第二个文本是“片断性随笔文本”,属于“杂文性质”;

第三,“两个角度”是指,第一个文本采用的“读者视角”,第二个文本采用的“作家视角”。

《国文教员》就属于“复式阅读”题型,前面一个文本是金克木先生的散文,后面第二个文本是作者的“作评短文”。

2.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是破解“复式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解题的一把钥匙。

所谓“以文解文”,实际上就是通过第二个文本的“作者视角”来解读第一个“读者视角”的文本。

第二个文本虽然篇幅非常简短,但大部分内容是作者从“创作角度”对第一个文本的认识和解读。

因此,第二个文本至关重要,它里面隐藏着读懂文章、作者和完成后文试题的“关键信息”。

在《国文教员》后面的第二个文本,就是作者对《国文教员》这篇文章的一个“自评”,这个文本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

《国文教员》的文体比较模糊,它可以归类为小说,也可以归类为散文;但总体上,“虚构内容”大于“纪实内容”。

作为考生,一定要记住:第二个文本一定隐藏着解读文本的“关键信息”或“重要信息”。

1622815076811447.png

3.外国文学作品。

在第一批新高考卷中,即北京卷、浙江卷、山东卷、海南卷,题型未涉及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全国卷考题几乎每年都有考查外国小说。

而“八省联考”的适应性考试试卷中,也出现了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这说明,第三批“八省联考”的新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全国卷的试题走向。

2021年延用201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而201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有“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要求。

由此可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复习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在最近几年考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川端康成的《秋雨》,还是海明威的《越野滑雪》,考生读起来都非常难懂,这也可能是我们平时的重视度不够。

三、今年高考现代文会怎么考?

1.全国卷:

从2016年以来,只考了一篇散文,由此可见,今年“散文”考查概念仍然很小。“散文”考查概念仍然很小。

但是,在小说的考查中,一共出现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2017、2018连续两年都没有考到外,其余三年每年都有考查到外国文学作品。

因此,全国卷大概率会仍然延续这样的规律:卷一和卷二分别考查小说和散文。

2.新高考卷:

梳理过去几年北京、浙江、山东、海南等新高考卷,我们发现:

第一,现代文多以考查“散文”为主;

第二,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一篇“外国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新高考卷大部分省份今年仍然会考查“散文”,这些省份的学生基本上可以不用复习外国文学作品,因为复习了它也不会考。

但是,浙江卷却连续多年考查“小说”,看来北京卷青睐于“散文”,浙江卷青睐于“小说”。

3. “八省联考”适应卷:

虽然“八省联考”考查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但是这种方式不会延续到今年的新高考中。

《国文教员》和《秋雨》分别代表了“两个方向”,“两种可能”,但它最终还是只能“二选一”,在高考中考查一种。

从以上对2021年1月份“八省联考”适应卷的分析来看,今年高考大概能会考“复式阅读+以文解文”的新题型。

在最近的模拟卷中,有几篇现代文都采用了“复式阅读+以文解文”的考试题型,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把握到一些规律和方法。

四、应对措施、两手准备

为了更好地应对今年的高考,我们提出了一个“两手准备”的方案。

这里所谓的“两手准备”,即是指“知识准备”和“方法准备”。

(一)常规考点的知识准备。

首先得对我们的散文和小说的常规考点等知识做好复习准备。

1.散文的相关考点:

关键词、句的理解: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象征句、比喻句、主旨句等句子。

行文思路的分析概括: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中心句。

人物形象的概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评价,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文章主旨意蕴的概括: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理想追求是什么。

语言鉴赏及表达效果:用词之美(叠字、反复、引用、化用)、句式之美(整齐、排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修辞之美(生动、形象、准确、鲜明、真挚、强烈)、描写之美(生动、细腻、逼真、形象、鲜明)、

表达技巧及赏析: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双关、夸张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想象等)。

作用类题型:包括线索的作用、关键句段的作用、主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作用、物象的作用等。答题方向,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读者心理。

2.小说的相关考点:

关键词句的语言赏析题型: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

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塑造方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刻画。

人物形象的作用:分为主要人物的作用和次要人物的作用;答题方向,情节+主题+线索+衬托。

情节的概括和作用:包括文章开头情节的作用、中间情节的作用、结尾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特征和作用: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答题方向,环境+人物+情节+主旨。

文章主题的概括和探索:抓标题、抓中心人物、抓情节、抓环境描写、抓作者思想倾向。

标题的意蕴和作用:交代背景、设置悬念、突出人物、推动情节、寄托情感、双关或比喻、引起思考、突出主题。

(二)破解“偏、怪、难”的方法准备。

有时候,高考试卷就是“不按常规出牌”,它就是会考一些“偏、怪、难”的试题,这一点考生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

1.要有面对“偏、怪、难”的心理准备。

考生务必在考前有面对“偏、怪、难”题型的心理准备,这样,上了考查即便是真正碰到了这样的题型才不至于手忙脚乱。高考作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题型不会太简单,这一点考生们要有充分认识。想要凭运气考得高分,基本是不可能。

2.注意把握文章中“关键物象”的独特内涵。

有些文章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考生无法理解文章所提到的一些“关键物象”,它可能有某种独特的内涵,无论是作为“结构线索”还是作为“中心物象”,它都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这个时候,考生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联系思考这种物象。

3.了解一些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创作理念。

有些现代派小说,按照传统的阅读方法根本读不懂,必须用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创作理念、现代派文学的相关理论才能读懂。例如海明威的《越野滑雪》,川端康成的《秋雨》,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去理解文章,根本没法理解,也根本没法读题。你得了解一些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创作概念,要读懂《越野滑雪》,你就得先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读懂《秋雨》,你就得先了解川端康成的“物哀美学”。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