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节选)[注]
吴敬梓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祖代是三牌楼卖菜的,到他父亲手里穷了,把菜园都卖掉了。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后来父亲死了,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关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那庵临着乌龙潭,正是初夏的天气,一潭簇新的荷叶,亭亭浮在水上。这庵里曲曲折折,也有许多亭榭,那些游人都进来顽耍。王太走将进来,各处转了一会,走到柳阴树下,一个石台,两边四条石凳,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一个穿宝蓝的道:“我们这位马先生前日在扬州盐台那里,下的是一百一十两的彩,他前后共赢了二千多银子。”【写妙意庵之清新景色,正为烘托大老官之庸俗谈吐。】一个穿玉色的少年道:“我们这马先生是天下的大国手,只有这卞先生受两子还可以敌得来。只是我们要学到卞先生的地步,也就着实费力了。”王太就挨着身子上前去偷看。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底下坐的主人道:“你这样一个人,也晓得看棋?”王太道:“我也略晓得些。”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
那姓马的道:“你这人会笑,难道下得过我们?”王太道:“也勉强将就。”主人道:“你是何等之人,好同马先生下棋!”姓卞的道:“他既大胆,就叫他出个丑何妨!才晓得我们老爷们下棋,【姓卞的所说“我们老爷们”即姓马的所说“我们”。“我们”虽含蓄,却已将两种身份划清;只因王太不买账,姓卞的方说清“我们老爷们”。】不是他插得嘴的!”王太也不推辞,摆起子来,就请那姓马的动着。旁边人都觉得好笑。那姓马的同他下了几着,觉得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盘,站起身来道:“我这棋输了半子了。”那些人都不晓得。姓卞的道:“论这局面,却是马先生略负了些。”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一个是做裁缝的。这人姓荆,名元,五十多岁,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朋友们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就不和他亲热。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这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养了五个儿子,最长的四十多岁,小儿子也有二十多岁。老者督率着他五个儿子灌园。那园却有二三百亩大,中间空隙之地,种了许多花卉,堆着几块石头。老者就在那旁边盖了几间茅草房,手植的几树梧桐,长到三四十围大。老者看看儿子灌了园,也就到茅斋生起火来,煨好了茶,吃着,看那园中的新绿。这日,荆元步了进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城西不比你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元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厌污耳,明日我把琴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
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候。彼此见了,又说了几句话。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
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这一番旌扬之列,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怎的旌扬,且听下回分解。
(有删节)
[注]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所写“四客”分别是:无业者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裁缝荆元,四人技艺分别对应书、棋、画、琴。这里节选其二。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先交代南京名士凋零,然后引出市井之中“又出了几个奇人”,文末再提及“贤人君子”,合于回目中“述往思来”之意。
B. 本文中的两位市井奇人,王太性情张扬,荆元则恬淡自守,二人令人称奇之处都是身怀高超技艺而无意以此换取功名利禄。
C. 本文中的“二客”与《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同为市井人物,形象很不相同,但作用均是衬托作为主要人物的名士儒生。
D. 章回体白话小说中往往留存一些说书人的程式化表达,如本文开头的“话说”,结尾的“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
7. 关于荆元弹琴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元未至,于老者已焚下好香等候,不仅写于老者为人诚敬,也写出二人的默契。
B. 荆元次日自己抱琴而来,弹琴时又席地而坐,写出荆元落拓不羁,讲求名士风范。
C. 荆元弹琴“声振林木”,鸟雀并未惊散,反而“栖息枝间窃听”,写出琴声神韵天然。
D. 荆元琴声中的“深微之处”令于老者“不觉凄然泪下”,写出高山流水知音之感。
8. 荆元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
9. 王太下棋部分,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分别就“观棋众人”与“王太的笑”两个方面,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
【答案】6. C 7. B
8. ①志趣高雅。荆元工余喜欢弹琴写字、做诗品茶,与知己共赏雅音,有着对艺术独特的欣赏。
②淡泊名利。荆元认为职业无贵贱,其甘为裁缝,不攀附文人,不羡慕富贵,坚守平凡职业与自由生活。
③精神独立。荆元“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诸事都由得我”,保持人格独立。
9. “观棋众人”:
示例一: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衣帽”取人,必不敢拦那“穿宝蓝的”“穿玉色的”。】
示例二:众人大惊,【并不懂棋,故不是吃惊王太棋术高妙,而是吃惊王太竟然赢了老爷,吃惊连老爷都认了输。】就要拉着王太吃酒。
“王太的笑”:
示例一: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王太看了一会,已经明白了“大国手”的水平,撑不住了,哂笑之意藏不住了。】
示例二: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从“嘻嘻的笑”,到“大笑”嘲骂对方“矢棋”,到“哈哈大笑”掉头而去,一笑更比一笑张扬。】
【解析】
【导语】这篇《儒林外史》选段以市井奇人王太、荆元为主角,通过围棋对弈与琴艺交流两个场景,展现了与儒林迥异的生命姿态。吴敬梓以妙意庵的清新反衬大老官的庸俗,用清凉山的幽静呼应荆元的超脱,形成强烈的空间隐喻。王太“杀矢棋”的狂笑与荆元“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白,共同构建了作者理想中“真名士自风流”的人格范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但作用均是衬托作为主要人物的名士儒生”错误。《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是为衬托范进,而本文的“二客”是核心人物,是作者赞颂的“奇人”,其作用是用来反衬儒林的庸俗,并非衬托名士儒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讲求名士风范”错误。荆元“抱琴而来”“席地而坐”体现其率性自然,并非追求名士风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志趣高雅。荆元“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评价茶“色、香、味都好”,并和老者相约,“席地坐下”,于园中“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尽管身份从事“贱行”,只是一介裁缝,但荆元喜爱弹琴、写字、做诗,会品茶,在世俗生活中保持高雅志趣,并纯粹为精神享受。
②淡泊名利。荆元“开着一个裁缝铺”,别人劝他“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说“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可见其认为裁缝职业并不低贱,他不攀附文人,不贪图富贵,按自己的性情自由自在地生活,超然世外,不为富贵名利所动心。
③精神独立。“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荆元在精神上的独立。他不依赖他人的富贵来提升自己的生活,也不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诸事都由得我”,说明荆元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事务,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种自主性和独立性正是精神独立的重要表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中“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或点出写法之妙,或揭示人物心理”指明了评点的方向,即写法之妙,人物形象。“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分别就‘观棋众人’与‘王太的笑’两个方面”指明了评点的范围,也就是答题区间。作答时,依据以上内容进行画龙点睛般地评价,指出文字的妙处与深意即可。
“观棋众人”:
①“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句:本句借小厮“看见他穿的褴褛”,便“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的势利举动,通过动作描写,凸显势利之人以衣着、身份区分贵贱、判断能力的庸俗做法,他们以“貌”取人,见“褴褛”必认为庸常,故敢不放在眼中,见“穿宝蓝的”“穿玉色的”才认为高明,必定唯唯诺诺。活画也势利小人的见风使舵丑态。
②“众人大惊”句:面对对弈的最终结局,“却是马先生略负了些”时,借助“众人大惊”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众人对衣衫褴褛的王太“出手不同”,身份高贵的马先生却自认为“我这棋输了半子了”的质疑、惊讶,写出众人从轻视到震惊的转变,讽刺世俗之人以身份论才能的偏见。
“王太的笑”:
①“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句。面对“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簇拥着下棋的两个人的一般棋艺,面对“你这样一个人,也晓得看棋”的不屑与偏见,王太一番观察后,“嘻嘻的笑”的神态描写中,是对“天下的大国手”下棋水平的不屑,是洞悉棋局漏洞的从容讥诮,展现了王太棋艺高超与自在人生。
②“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句。通过两次“笑”的细节描写,由“嘻嘻的笑”,到“哈哈大笑”,象声词的改变,其实是人物心理的变化,由开始的从容讥诮,到最后的蔑视权贵,既有王太对世俗嘲讽的回应,也有王太对超然自我的彰显,尽显狂士以棋为乐的本色灵魂,彰显其纯粹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