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吸引力为迁入人口比重(某城市迁入人口除以全国所有城市迁入人口)与常住人口比重(某城市常住
人口除以全国所有城市常住人口)之比,数值为 1 表示城市吸引力与城市规模相对匹配。下图示意我国不同
城市规模与城市吸引力的关系(Ⅰ、Ⅱ、Ⅲ、Ⅳ、V 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划分的五种类型)。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吸引力( )
A. 增大 B. 下降
C. 先降后升 D. 先升后降
2. 与Ⅱ类城市相比,Ⅰ类城市吸引力特征的成因可能是该类城市( )
A. 交通运输不便 B. 生活成本较高
C. 市场规模较小 D. 就业机会较少
【解析】
【1 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纵坐标为城市吸引力。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从 V 类到 II 类
逐渐增大,城市吸引力数值不断上升;从 II 类到 I 类,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继续增大,城市吸引力数值下降。
所以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吸引力先升后降 ,D 正确,排除 ABC。故选 D。
【2 题详解】
Ⅰ类城市作为大规模城市,通常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运输便利,A 错误;Ⅰ类城市规模大,经济
发达,住房、教育、医疗、物价等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从而降低城市吸引力,B 正确;规模大的城市市场
规模通常较大,C 错误;大城市产业丰富,就业机会一般较多,D 错误。故选 B。
【点睛】人口迁移受自然环境(如气候、资源、灾害)、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社会文化(教
育、医疗、家庭团聚)、政治政策(户籍制度、战争、移民政策)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差异是
主要驱动力,形成"推拉效应";基础设施改善降低了迁移成本,而个人发展需求则在微观层面影响迁移决策,
共同塑造人口流动格局。
20 世纪 80 年代初,云南省斗南村居民开创性地在自家责任田种花,1995 年该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
办花卉市场,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2010 年,斗南花卉产业园成立,产业园学习荷兰等
发达国家的鲜切花种植技术并选用优良品种,逐渐形成“公司+基地+花农”的产业组织模式。图 1 示意斗
南花卉产业园的位置,图 2 为产业园花卉产业组织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20 世纪 80 年代初斗南村居民开始在自家责任田种花,其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适宜 B. 劳动力充足
C. 政策支持 D. 技术先进
4. 斗南花卉产业园构建“公司+基地+花农”产业组织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种植面积 B. 提高花卉产量
C. 提升花卉品质 D. 增强市场竞争力
5. 与荷兰相比,斗南村花卉产业发展最主要 限制因素是( )
A. 土地资源 B. 劳动力素质
C. 交通条件 D. 农业科技水平
【答案】3. C 4. D 5. D
【解析】
【3 题详解】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改革使村民能够自由选择经济作物,村民转向
收益更高的花卉种植,C 正确;气候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 20 世纪 80 年代初斗南村居民开始种
花时,气候条件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太可能是这一时期突然开始种花的主要原因,A 错误;劳动力
充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劳动力充足与否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状况,并非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的新情况,B 错误;初期种植技术简单,主要依赖试种经验,无先进技术支撑,D 错误。
故选 C。
【4 题详解】
“公司 + 基地 + 花农”模式主要是对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进行优化,重点在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
效益,而不是单纯为了扩大种植面积,A 错误;虽然这种模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花卉产量,但这并
不是其主要目的,提高产量只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可能结果,B 错误;提升花卉品质是该模式带来的
一个积极影响,品质提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C 错误;“公司 + 基地 + 花农”
模式将公司、基地和花农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司可以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基地可以进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花农可以专注于种植环节。这种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能够提高
整个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D 正确。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