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左传》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先秦而汉,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大气鲜明、尊崇礼制的特点。后世历代服饰虽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汉服风度的基本内涵未曾改变。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 多样性 B. 包容性 C. 传承性 D. 统一性
2.唐代佛教出现了面向寺院之外听众的通俗讲经活动,许多讲经的前段都以赞美皇帝、歌颂太平为主要内容,讲经过程中杂夹道教的长生不老和得道升天等观念。这反映了唐代( )
A. 佛教社会影响力上升 B. 社会主流思想变化
C. 佛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 佛教的本土化转变
3.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0年4月,成立了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该校培养了一批工农青年干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该校的举办( )
A.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 表明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 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
请选择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