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日记揭秘蒋介石迁台直接原因:李宗仁再三逼他出国

2025-11-17 10:50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760人

微信图片_20190731165630.jpg

蒋介石何时决定迁台?

台湾是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安排退路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选择。

其一,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共战事紧急之际,有人再提迁都之事,蒋不予响应,认为没必要因为战事紧急就迁都。

1949年1月17日,写信给宋美龄时,再度表示:“政府绝不迁台,兄亦不即刻赴台。”宋美龄此时在美国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蒋明白表示其不即刻赴台应是其当时的考虑,即使在下野后,也还没有打算将政府迁台。2月1日,蒋在日记中提到:

近日为蚌埠吃紧,关于迁都与政府裁员问题,谣诼纷纭,人心动荡,致公务员与社会皆呈紊乱不安之状,乃由行政院院会决议,表明绝不迁都,以辟谣言。

即使在1949年4月23日,离开溪口后电宋美龄谈到:“南京国民党军全部已于今晨撤退,但上海准备固守,绝不放弃,兄拟于日内离家他往,地点尚未决定,容后续闻。”此时的地点应该已经确定,可能避免消息走漏,出于安全的理由而不敢明白告知宋美龄。但即使如此,蒋仍宣示固守上海及江南的决心。

其二,蒋的部署多方面进行,蒋在引退之前决心固守南京,并作若干军事部署,先守长江,长江不保,全力守上海,上海被占,将重心移东南的广州、西南重庆及台湾。

台湾确实是蒋最重视的地区之一。大约在1948年底,就已相继安排各项事宜;可能是在国共北平谈判失败后,李宗仁一再进逼,加上中共渡江,上海已危,遂决定去台,时间应是1949年4月底;至于整个政府迁台的决定,应是5月的定海军事会议,而5月16日国民党中央会议上也再度确定,5月17日蒋经国的日记中提到:“此时中枢无主,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父亲决计去台,重振革命大业。”5月18日,台湾省即简化入境申请手续,一些国民党军政机关及人员陆续迁入台湾。台湾固然是蒋计划的一部分,但最后政府迁台与蒋来台则是经过时局的变迁的结果。

迁台原因

蒋最后之所以决定到台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台湾印象不错

1946年10月21日,蒋偕夫人游台湾,深觉:“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计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张其昀回忆,迁台后蒋对记者称:“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可奈何。”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祝绍周建议,由张发奎主持海南岛军事,台湾、福建、浙江、广东及海南岛之间,以台湾为中心,军事上应有一坚强组织,万一东南军事受挫,以台湾为基地,配合国际形势演变,恢复国民党的基业。共产党在台湾的势力及影响力有限,台湾的政治环境较重庆及广州地区单纯,军事上又有海峡的屏障,对于缺乏海军及空军的中共而言,台湾较为安全,这些可能是蒋决意迁台的重要原因。

(二)陶希圣、张其昀、蒋经国、陈诚等的建议

当局势危殆之际,左右有建议重视川防,陶希圣则认为台湾地位重要:“我想从台湾复兴这是将来的希望,因为英美是海权国家,一到台湾以海洋为基地,可与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打交道,这中间还大有可为。”魏德迈与胡适对台湾有不同意见,魏的意见:“台湾为反共之基地,其政策必须为谋地方人民之福利为其目的,且具有高度之行政效率可作为政府之表率。台湾有丰富之资源及动力以支持其政府,此当尽量开发并用以增进人民之福利。”胡适则与魏的看法不一,提到:“台湾只有700万人口,台湾的工业又不是可以独立自给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在大陆上撑住一个自由中国的规模,维持一个世界承认的正式政府。”张其昀从地理角度对蒋建议,提到几个原因:其一,台湾海峡海阔浪高,能暂时阻止没有海军、空军的共军乘胜追击;其二,台湾作为反共复兴基地比其他地区更具优越之处,因为土地利用率高、粮食农产品可满足军民所需、台湾岛内交通便利,具工业基础,有利经济发展、军事上易于防守,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战略防线衔接,台湾经日本50年的统治对中央政府有一种回归感,且较少共党的组织与活动。这样的分析对蒋迁台自有其影响。

至于蒋经国,自蒋下野后,蒋经国一直长侍左右,也多次代表蒋到处处理一些问题,对台湾亦有所了解,甚至也曾建议蒋出国至加拿大,对于局势也曾向蒋作报告,在局势危急之际曾向蒋建议迁台。家书中蒋经国的建议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1948年6月26日经国电蒋:

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准备,儿绝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

11月24日,两蒋谈论党务改造,曾有“非舍弃现有基业,另选择单纯环境,缩小范围,重起炉灶,加以根本改造不为功,至现局之成败,可不以为意耳。”所谓另选单纯环境,虽没有明白指出何地,但以当时局势来判断,应该是指台湾。

蒋是相当有主见的人,很难确定那一位幕僚的建议最关键,但陈诚应具有一定的影响。陈诚接任台湾省主席之后,奉命到京,1月21日,陈诚的飞机抵定海上空,临时接获指示飞杭州,蒋下野回奉化途中接见陈诚、陈仪等人,短暂请示后,到南京谒李代总统宗仁及孙科院长述职;25日返台,返台后即在台准备澎湖二处、台北、阳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等8个地方,作为蒋选择为临时驻用之所。这些处所正是蒋来台的路线及暂居之处。3月24日、25日,陈诚再度至溪口报告台湾的情形,并建议蒋驻台湾,国共和谈无结果后,中共渡江;4月29日,陈诚电蒋请其早日驻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台湾,其后一再催蒋早日飞台。

5月17日,蒋即飞抵马公。虽然蒋、陈之间或存在一些紧张关系,但正如薛化元教授曾针对陈诚主政台湾的问题谈到:“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期间虽不到一年,但是,无论是解决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或是消除台湾内部可能挑战(威胁)国民政府统治力量,都有相当的成效,对于政府迁台以后统治体制的巩固,以及其后台湾发展的基调,都有相当关键的影响。”陈诚此时建议蒋来台,推断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三)李宗仁再三逼蒋出国

李宗仁对蒋介石在国内操控政局有如芒刺在背,加以外间好事者乘隙造谣,致隔阂日益加深,早在上海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前,即请黄启汉转达意见“蒋介石留在国内,有碍和谈,促其出国”。3月8日,南京《救国报》(主笔龚德柏)以“蒋不出国则救国无望”等标题攻讦蒋;虽然雷震等极力排解蒋李之间的纷争,逼蒋出国的声浪未减反增。

4月1日,和谈代表张治中、刘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等飞抵北平,张治中在行前建议蒋出国,蒋一再表示:“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李宗仁则一再逼其表态。蒋经国曾记到:

三十八年四月间,父亲在上海支撑危局,谁知李宗仁竟写了一封信来,要求父亲离开上海;父亲离开上海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要到的目的地,座舰到达舟山,也没登岸,祇是到附近的许多小岛上去视察,前后在海上漂泊了十天,真是乾坤万里,沧海茫茫,处着这样逆境、绝境,无论谁都要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而父亲却泰然处之,在日记上写道:“只要前进,不变其方向,即使无路处,亦可新辟道路,达到目的。”

父亲正当此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准备力挽危局的时候,李宗仁突然从桂林来了一封信,那时,他不但滞留桂林,不到广州处理公务,而且还要写信来向父亲谈条件,他要索取已经运到台湾的库存的黄金,并且要父亲不要再问国事,建议最好早日出国。在这内外夹攻的环境中,父亲的内心沉痛,是不难想象的,因此用坚决的态度,给李宗仁复信,大意是说,“你要求我出国,这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不是军阀,至于要求我不管政事,这是可以答应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从这段中可以看出李的要挟的确有影响,因为蒋在回信给李的第二天即离开上海,转到定海及附近的群岛观察,而后即经马公到台湾。总之,环境的变化、时局的判断、安全的考虑、幕僚的建议,加上北平和谈失败之后李宗仁要挟的信函,应是蒋迁台的原因。(据《1949大撤退》林桶法)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