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晋升职称答辩三问式实例-不管什么课文直接套用,真的有用

2025-11-17 10:0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人

《示儿》“三问式”完整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祭、乃、翁”等字词,理解诗句含义,能流利背诵全诗。

2. 通过三问探究,体会陆游临终前的悲与盼,感悟深层家国情怀。

3. 链接现实,学会传承爱国精神,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对家国的敬意。

二、教学准备

• 陆游生平简笔画(重点标注“抗金爱国”“壮志未酬”)

• 古诗字词注释卡片

• “家国情怀”相关短句贴纸(如“天下兴亡”“国泰民安”)

三、教学过程(40分钟)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5分钟)

1. 提问:“如果生命只剩最后时刻,你最想留下的话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 导入:“85岁的陆游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作为遗言,这就是《示儿》。他没说家事,只牵挂一件大事,是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三问读懂这首诗。”

3.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初步感知节奏。

(二)第一问:基础理解——读懂诗句“是什么”(10分钟)

1.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注释卡片,同桌互译诗句,标记不懂的字词。

2. 集中答疑:重点讲解“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乃翁”的含义,完成“诗句—白话”对照。

3. 梳理核心:全班齐读后提问:“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诗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明确答案:九州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

4. 小结:这一问让我们读懂了诗的字面意思,知道了陆游的牵挂。

(三)第二问:深层探究——读懂情感“为什么”(12分钟)

1. 小组讨论:“诗中‘悲’和‘盼’两种情感交织,从哪些字词能感受到?陆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与盼?”(结合陆游生平简笔画,补充他一生抗金、渴望统一的背景)

2. 重点品读:对比朗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与“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元知”与“但悲”的转折,感受“万事皆空,唯国是念”的深情。

3. 拓展追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为什么希望儿子‘告乃翁’?这背后是怎样的家国情怀?”

4. 小结:这一问让我们读透了诗的情感,读懂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四)第三问:迁移运用——学会践行“怎么用”(10分钟)

1. 情境对话:“如今国家统一、山河无恙,如果能穿越时空向陆游报喜,你会说什么?”(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贴在黑板“告慰先辈”专区)

2. 联系现实:“陆游的家国情怀不是空谈,在今天,我们青少年该如何传承?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努力学习”“爱护祖国山河”“维护民族团结”等角度发言)

3. 深情朗读:全班配乐齐读全诗,带着对陆游的敬意和爱国情怀,读出诗句的厚重感。

(五)巩固总结+作业布置(3分钟)

1. 总结: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三问,我们读懂了《示儿》的字面、情感和价值,爱国从来都是不变的信仰。

2. 作业:

• 基础:背诵并默写《示儿》,给家人讲解诗句含义。

• 拓展:搜集另一首爱国古诗(如《过零丁洋》),用“三问式”思路自己梳理理解。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